1.当一个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丰盛的,可以随时被满足的,
那么TA自然会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来做决定,吃饱了吃够了吃腻了,身体满足了就不吃了。
但是如果父母始终让孩子处在匮乏里,严格管控,那么孩子就永远在一种“怎么也不够”的感觉里,于是一旦有机会就会“报复性反弹”。
那些过度囤积玩具、不分昼夜玩游戏、迷恋网络的孩子都早已不是正常娱乐的需要,而是通过这些行为弥补某些心理上的空洞。
也许是填补爱的匮乏,
也许是填补生命的无意义感,
也许是通过网络对抗自我的无价值感……
不管是什么,父母要做的是通过这些行为线索看到孩子背后的心灵需要,加以满足给出支持。而不是死死盯着行为,以为只要改变行为就什么都了。
甚至不惜为了管控行为而破坏关系,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父母懂教育,才能做对事。
[爱心][爱心][爱心]
2.几个理念非常好:1.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家长的问题都是自我成长的问题;2.会爱才是真爱,真爱需要学习;3.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所以,孩子的状况需要家长先改变,真的是育儿先育己。
3.我现在每天给他写一段简短的欣赏的话,感觉很有效果,他看的时候总是眼睛一亮,而且也有变化。现在打游戏都开始自律了。希望提供给你
欣赏也有方法:事件+感受+品质。比如原来孩子不爱洗澡,最近打完篮球睡前洗澡。我就这样写:你今天睡前洗澡了,妈妈看到你清爽的样子,妈妈感觉讲卫生了,为你爱整洁讲卫生点赞。
他打游戏到时间放下我就赶紧写:妈妈看到你时间到了就放下手机停止游戏,妈妈觉得心里轻松,你开始有了自律意识,为你提升的自律能力点赞。
他每次看眼睛都一亮,真的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