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你这个大笨蛋!
你听到这句话,你的反应是什么?
我们来看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的一个插图。
看了这张图,你就会明白刺激会产生反应,而且根据大脑有无意识,对刺激的反应不一样。但问题来了:无意识的大脑会直接对刺激作出反应,这个时间非常的短,有研究显示人的反映时间大概是在0.1-0.5秒之间,我们且取一个最高值。那么在这0.5秒的时间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来看下这个例子
17×24
看到上面的「17×24」。你想到了什么?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判断了,看看下面的这些是否是你想到的:
- 两个数字相乘,是一道乘法题目。
- 这是要我们计算出结果啊
- 这个题目要怎么计算?
- 我需要纸和笔来计算一下(或者我需要掏出手机,用计算器算)
得出以上判断大概需要0.5秒,之后做出的决策很有可能是:手头上暂时没有纸笔或计算器,口算也有点困难,心想:“算了,暂时不算了,反正我也知道怎么算。”。
我们今天暂时不管后面的决策过程,先看看那0.5秒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张图让瞬间的决策变成慢动作
永澄老师就带我们拆解了一下这个过程。
(注:刚刚看到永澄老师和其他小伙伴讨论的内容,图中的捷径应该更改为“直觉”)
我们就用“17×24”的例子来跑跑看:
某事件触发感觉接收器:
我们的眼睛(感觉接收器)看到这一串字符:17×24。
隐藏的解释环节和答案
- 对象是什么?
事实:一串字符串(这个「事实」本身还有可能是根据捷径判断的出来的答案,比如更本质的,可能是由油墨组成的图形)
直觉:因为两个数字中间有“×”号这种情况我们见得非常多,我们的捷径给出的答案就是乘法题目。
答案:一个两位数的乘法题目 - 对象的情绪如何?(对象的情绪是什么?)
无任何情绪表达,无法判断 - 对象的目的是什么?
事实:可能什么都不是,只是印刷在那的字符
直觉:我们以前好像经常做这个,是不是要我们算出答案啊?
答案:- 找出计算方法
- 计算出结果大概范围
- 准确的计算结果
这个过程跑完了之后,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在那0.5秒之间,确实可能是这样的,至少目前来说,我还没有找到比这个更靠谱的解释。
我觉得解释本身可能会随着阅读的深入和更充分的讨论进行一些修改和变更,但是能把「问题」和「答案」拆开来思考,对于察觉我们的直觉思考过程非常有帮助。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思考方式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区分我们的直觉在什么时候起作用。
尝试找漏洞
现在我们来尝试看看能不能绕开直觉,判定某个事件的答案。还是这个例子
17×24
对象是什么?
事实:一串字符串
思考:如果不从直觉来看,只是从事实来看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这个字符串到底是什么。
答案:无法准确判断。可能是一道乘法题(但是没有“=”,可能并不是题目),也有可能只是一串没有什么意义的字符而已。
上面的分析中,我发现这个所谓的「事实」也是通过我的直觉得到的判断结果。凭什么不是某种图形呢?
说到这里,我觉得好像确实无法绕开直觉直接得到答案,就算是想要慢思考,也要通过直觉来判断对象是什么,得到答案。然后才能针对这个答案进行慢思考,而且慢思考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仍然可能会不断的用直觉来进行初步判断。(请注意:不是说运用直觉得到答案就一定不准确。这个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判断
对流程的一些理解和我的修订
- 将“隐藏的解释环节”到“直觉解释环节”之前的“捷径”替换为“直觉”(永澄老师在群里讨论后得出的结果)
- 我觉得修改一下表述会更清楚的地方有:
- 将“直觉解释环节”改为“直觉的判断结果”
-
将直觉判断结果改成「xx是什么」的答案。可能更清晰。
修订后的版本见下图,版权归永澄老师所有。
后记
暂时还没有打通的知识阻塞:
- 隐藏的解释环节就这三种么?
- 如果从长期记忆里面调取不了记忆组块,会怎么样?
- 带着答案进入决策环节,这个里面应该还有很多内容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