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杜甫:诗圣的漂泊与坚守,用诗歌为安史之乱编年谱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他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县令,就把家搬迁到河南巩义。祖父杜审言曾任著作郎,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曾任奉天县令。经过数代积累,家中也是颇有资产。

公元712年,唐玄宗登上了大唐最高权力的宝座,俯瞰众生。他经历过女帝时代,也在短短几年时间经历了四次政变,从705年的神龙政变结束了女帝的时代,景龙政变让武氏势力退出政坛,唐隆政变让第二个女帝胎死腹中,到先天政变将太平公主集团扫除,将政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唐玄宗的带领下大唐又开始了另一个新的辉煌——开元盛世。

杜甫就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转折之年出生,他青少年时也是一位刻苦钻研学问的别人家的孩子,七八岁时才思敏捷,对于做文章的套路极为熟稔,出口成章,作诗也是信手拈来,张口就是歌咏凤凰。

九岁练习书法,作品都可以收集装成一麻袋。十四五岁外出交游出入翰墨场,当时的文坛名士魏启心和崔尚都将他比作汉代的班固和杨雄,认为他的文才能与之比肩。

此时的他性格豪爽,也喜欢喝酒,嫉恶如仇,他已经不把同龄人放在眼中,逐渐疏远幼年同辈,结交的都是饱学宿儒,白发苍苍的高年长者。他不满足于在青年一辈之间的比较,而是放在整个文坛当中去用读书人的方式证明自己。

他在吴越之间漫游,登姑苏山,凭吊吴王阖闾墓,泰伯庙等等吴越的古迹。在奇异秀美的风光和古迹交融间,怀古伤今不禁热泪满面。

公元735年,杜甫结束了吴越漫游回到故乡参加乡里的考试。

公元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当时的气概可与屈原、贾谊相比,胸中才华让他轻视曹植、刘桢之辈。诗文不合考官的胃口,名落孙山。

他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于是他离开洛阳去兖州省亲,并且开启了第二次漫游,这次是在齐赵平原,过了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在此期间写下不少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字里行间充满了他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不仅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公元744年,杜甫回到洛阳,想要在此做短暂停留,然后向下一个地方出发。

此时李白,刚刚结束他在长安出入有香车宝马接送,风光无限的生活,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仕途的失意,让他由初入长安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万丈,变得心灰意冷,闷闷不乐。

李白途经洛阳,杜甫恰巧也在洛阳,两个人就这样像是被命运安排一般,他们的相遇可以作为盛唐诗坛的巅峰论坛。但当时的杜甫还是一个小角色,而李白已经名满天下。两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不匹配,杜甫作为李白的粉丝,面见偶像,并不如一般粉丝见偶像。

他们在相遇的过程当中虽然身份地位的悬殊,“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名在杜甫的面前倨傲,而杜甫也没有把自己的性格隐藏起来,处处恭维称颂偶像。他们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是第一次遇见,但他们就像是朋友相会,一起谈诗,一起喝酒,聊天,吹牛。

他们还相约下一次去梁宋会面,访道求仙。他们在漫游梁宋时,还遇到了高适,此时高适也还没有禄位。三人各有志向,理想又相同,畅游甚欢,纵谈天下大势,都在为国家隐患而担忧。

公元745年杜甫和李白重逢,同游齐鲁。刚刚还和李白一同寻访范十居士,日同游,夜同眠。杜甫写下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秋天很快到来,杜甫西去长安,李白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别,临行前李白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杜甫则写了《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两人痛痛快快的一醉而别。此后二人再也没有相逢,这一次挥手告别杜甫结束了“快意八九年”漫游生活,回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的权相李林甫自导自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全部落选,眼见无法通过科考实现自己的抱负。他试图通过干谒走权贵之门得到推荐。他穿着华丽的衣裳出入于奢华的酒宴。实际上,这些酒宴,对于杜甫想要得到的推荐并没有任何作用。

公元751年,玄宗在长安南郊祭天,杜甫献上《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这时的唐玄宗才觉得他有些不同凡响,便想要考察一下他,先给他一个在集贤院的职务,同时让宰相考察他的文章。在集贤院打卡上班几年,没有任何的起色。

等待几年之后,他被授为河西县尉(县公安局长)。大唐的公安局长是很多才华出众的诗人入仕的起点,最终转来转去都没能走出县一级的圈子。估计杜甫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拒绝了。后来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接受这个职位。他还特地写了一首自嘲的诗《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虽然只是一个看守兵甲器械的门卫,他还是多次上奏赋文和颂文,寄希望于得到朝廷的赏识,在文中也提到自己的家世,说:“先祖杜恕、杜预以来,后辈继承儒业一直在朝廷任职已有十一代,到了祖父杜审言因为文章而显耀,我依靠先祖留下来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至今已经快四十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常常在别人那里寄宿,蹭饭,私下担心会辗转死在半路。希望陛下能够怜悯我,让我打理先祖的旧事,把我从泥途久辱中提拔出来,我的著作虽然不足以宣传六经,超过诸子百家中的一些优秀学者,但是向杨雄和枚皋还是可以期望达到。陛下怎么忍心抛弃我呢?”,然则这个时候玄宗在享乐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朝中奸臣当道,又怎么能够让选拔人才得到公平对待呢?杜甫的奏疏估计都没有到玄宗的案前就已经被当作垃圾丢掉了。

长安十年的感受和见闻,让他认清了统治集团腐化的面目,困守长安的这些年,他备受饥寒疾病折磨。人在生病的过程当中,总是会想很多,想到生命脆弱,想到死亡就在不远处凝视着。想到了广大人民的苦难,想到了国运的危机。

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若一个人尚好,可以继续寄宿、蹭饭,可他也有家,在奉先的妻儿等着他微博的俸禄糊口。

眼看前路茫茫,身上不过是一个兵曹参军的闲职,自己尚且能勉强度日,寄居在奉先(陕西蒲城县)的妻儿,无依无靠,漫天风雪,把一家人隔在两个地方,受冻挨饿的穷苦生活着,怎么能长久不管,他想回去看看妻儿,就为了与他们一起承担生活的苦,不曾想刚刚进家门就听到哭声,原来小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

他抑制不住的满腔悲痛,内心中说不出的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有本事让自己的孩子活下去。他想到自己好歹还是个官,没有服兵役,也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竟然也免不了如此悲惨的遭遇,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的农人,即便有不错的收成,穷苦的人家依然弄不到饭吃,想必更加辛酸,失去土地的农民或许已经倾家荡产。

他这次回家之后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中可以看到大唐盛世的背后已经是千疮百孔。普通民众在水深火热中孤独的前行,只为活着,而那些高门大宅里莺歌燕舞,歌舞升平。完全隔开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普通人只想着活下去,强者想的是如何造反。这首诗像是预言,他将安史之乱之后的情形呈现出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正是安史之乱的真实写照。

从这一刻开始,杜甫已经从那个“裘马颇清狂”带着丰厚家资的潇洒之人,变成了一个为了现实低头,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他也不过是想要让自己的家人能好好的活下去。在这不公的世道里面,卑微的活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弯下了宁折不屈的腰杆,对他而言需要莫大的勇气。

没有人说他变了,也不会去吐槽他没有始终如一刚烈。他依旧是他,只不过他无法逃离他所生的那个时代。盛世,对他而言或许感触并不深,因为他就出生在盛世,所有的一切盛世之景都是理所当然的在他面前呈现。乱世,将他无情的裹挟,去往他不愿意触及的地方,但大环境又怎会个人的意志转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惶逃往四川。肃宗则是在半途便与玄宗分别,他在灵武登基为帝。

杜甫也举家逃亡,他将妻儿老小安置在陕西西富县的羌村。他自己则找机会伪装成流民,奔赴到肃宗所在的灵武。不幸的是在半路被叛军抓获,押解到长安。他或许和王维有过会面,不过他因为官职小,没有像王维一样被严密看管。虽然个人遭遇了不幸,但他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找到机会便又逃离长安,公元757年,他成功逃离,在凤翔终于是找到了组织,拜见了唐肃宗。他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作为刚被俘虏过的人,这个职位可以看得出肃宗对他的信任。虽然官职不高,但是作为皇帝的身边专门查漏补缺,举荐人才的职位,上升渠道是县尉,兵曹参军无法比拟的。

他写了一篇《述怀》记录了这一期间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或许在他心中国始终在家的前面,即便知道妻儿处境艰难,他依然不曾把小家照顾好,忠君之心反而更深。甚至都没有回去看看妻儿。

适逢他贫贱之交房琯兵败,加之门客董庭兰私收贿赂,被罢免宰相。他作为谏官,就上疏进言为房琯求情说:“罪责没那么大,不应该罢免宰相。”

这一求情让肃宗勃然大怒,下诏让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共同审问,看看杜甫是否和房琯有什么龌龊。宰相张镐找机会向肃宗谏言说:”杜甫作为谏官,进谏本就是在他职责范围内,如果因此受到了惩罚,就断绝了谏官进谏的路。”

肃宗听了张镐的谏言,觉得有道理,怒气消了,便让人停止了杜甫的审讯。在得知杜甫的家人寄居在鄜州(陕西西富县),就给他放了个假,让他回去探望一下妻儿。

探亲回来之后,他被任命为华州司空参军,不多久,陕西关中闹饥荒,忧时伤乱,叹国难民苦,他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他放弃了华州司空参军的职位,客居秦州(现在的甘肃秦安),自己亲自拾柴火,捡果实供养家人,后来又流落到剑南(今成都)西郊浣花溪边搭了个茅屋,雅称草堂,这一年是公元760年。

近几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艰苦,饱经战乱之苦后,草堂让他得到暂时的安宁,妻子儿女团聚,重新获得天伦之乐。他写下了《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虽是草堂,但总算是有一个栖身之所,不曾想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接踵而来,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自己的几间茅屋,表现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自己的房子被秋风掀翻了,让他十分痛苦,诗中描写他本身的痛苦,但又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描述他自己的痛苦,而是从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将根深深地伸进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在成都草堂定居,虽有苦痛,但他也有喜悦的心情,其中《春夜喜雨》就是一篇让人开心的作品,春夜降雨,润泽万物,让他自力更生,种菜养花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喜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有离乱的苦痛,也有安定的欣喜,当我们以为杜甫从此在草堂安定的往后的余生,作为一个普通百姓,过好自己小家的生活时,他的心却依旧向着国家,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动乱。或许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抛弃妻儿带着一厢情愿忧国忧民去了。

后来朝廷征召他为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拒绝了,适逢严武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便去依靠他,严武上表推荐他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他和严武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特别好,经常去他家拜访。杜甫见严武也是极其随意,有时候连巾帽都不戴。杜甫性格急躁,傲慢,有一次在严武家喝醉了,登上严武的坐具,瞪着眼看着严武说:“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这话把严武惹毛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从此严武对他怀恨在心。有一天想要杀掉杜甫以解恨,已经召集了官吏,正准备出发,帽子都看不下去,在他出门时多次和门帘纠缠在一块,仆人趁机跑去告诉他母亲,他母亲竭力挽救,杜甫才免于被杀。

做了杜工部没多久,他又辞职,严武去世之后,蜀中发生了崔旰之乱,杜甫离开了成都,在大历元年到了夔州,得到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他得以再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一些田地,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他和家人也参加了劳动。

这种短暂的安宁,让他感觉不真实,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船出瞿塘峡,沿着沅江,湘江逆流而上,因为生活困难,这段时间一直在船上,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往南行,他到了湖南,登上南岳衡山,之后在耒阳客居了一段时间,在游览南岳山神庙,结果江水暴涨,只能停泊在一处地方躲避涛涛江水,一连十几天都没有吃饭,县令得知杜甫被困的消息,乘着船来迎接他,他才得以回来。

县令为他准备了酒肉,那晚杜甫酩酊大醉,第二天就去世了。也不知道是否是吃得太饱了。若如此,命运岂不是在捉弄他,他的孩子是被活活饿死,而他则是被撑死?

他创作的高峰期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感伤当时帝国衰落,深情不忘君恩,即便自己穷困潦倒,漂泊不定,居无定所,也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关心,心系苍生疾苦。大约是安史之乱成就了他的诗名,但他心中并不希望自己的诗名是建立在记录国家动乱,百姓流离失所之上。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我们只能看到诗仙李白一个人的孤独。杜甫或许不过是个二流诗人,他被迫走进了安史之乱,将自己所有的感官都超负荷打开,记录下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将安史之乱之后所能见得的社会现实记录下来。


参考资料:

1、《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

2、《新唐书》卷第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

3、《唐诗鉴赏辞典》

4、《唐才子传》杜甫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