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不火,永远孤寂——《醉乡民谣》观感

近日,朋友告诉我,她对李健快要脱粉了。我很惊讶,她一直是李健的真爱粉。自从李健第一次上了《我是歌手》,她就粉上他了。为了爱豆,看他推荐的《哈扎尔辞典》,听他推荐的莱昂纳德·科恩,买他代言的小鸟音箱,甚至攒钱去看他的演唱会。简直是应了那句,“爱他就要成为他的模样”。怎么会突然一下子就情到浓时情转薄呢?我问为什么。她说,李健又上《歌手》了,他还上了其他好几个娱乐节目,我感觉他现在都油掉了,玩得挺开的,没有一开始那么高冷了,再也不端着了。我接着问她,那你就真的希望他一直不火吗?朋友不响。

毕竟,作为歌手,不火的命运未免太凄凉了。

电影《醉乡民谣》讲的就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民谣歌手的故事。一个文青loser的日常循环。

主角勒维恩是一个民谣歌手,居无定所,身无分文,在纽约一个小酒吧驻唱。性格上和很多文青一样,自命不凡,愤世嫉俗,习惯了乱搞姑娘,从不负责,拥有一开口就能得罪人的技能。他和朋友本来是一个乐队组合,当然是那种万年不火的。只是因为嘉宾缺席,临时凑数上节目唱了一首《Please , Mr.Kennedy》。他原本睡朋友家的沙发,因为搞了朋友的女友,关系变得十分尴尬。他决心作一番挣扎,单飞,起身去芝加哥看看,想碰碰运气。那个时代还没有可以说出你的音乐梦想的选秀节目可以上,只能去音乐公司毛遂自荐。在音乐制作人面前,他弹唱了一首原创歌曲。然而并没有人为他转身,也没有人要他加入导师的family。制作人直言他赚不了大钱,还是回去混组合吧。或者他还可以留下来给一个新组合唱和声。但勒维恩心高气傲,自然拒绝了。百无聊赖回到家中,他打算放弃音乐梦想,改回老本行,去当水手。结果发现,连补办水手证的费用都交不起了。最后,他还是抱着吉他,重新回到老地方酒吧,继续打工。当他唱完一曲《Hang Me》,昏暗的灯光下,一位新的酒吧歌手登场了。他吹着口琴,弹着吉他,蓬松的爆炸头,嗓音苍老。没错,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还靠歌词就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且拒领的鲍勃·迪伦。同在一家酒吧驻唱,人和人的命运就是有着云泥之别。鲍勃·迪伦后来成为一代传奇,而勒维恩就注定只是一个卢瑟。

大概我们是舍不得看所爱之人落得这般田地的。而且在这个时代,似乎有一万种成名的方式。如果千方百计之后,仍然不能博人眼球,我们几乎都要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有才华了。而只是一个做梦的庸才罢了。即使他确实是怀才不遇,但生活困顿,还能在浮躁的环境里,踏踏实实坚持搞什么音乐创作吗?苦难中的人能唱歌,但唱的不多。

可是一旦火了,成名了,又有几个人能够保持初心,不迷失自我呢?

音乐导师汪半壁,现在被大家记住的,是他的皮裤、头条和演唱会的车祸现场。可也没几人再去听听,他在鲍家街43号时期还唱过挣扎的《小鸟》。几年前和朋友一遍遍听的赵雷的《少年锦时》,自从看到他上了《歌手》之后。最近听到的消息却是演唱会的粗口和微博上的骂架。许巍唱着从来没苟且过的高晓松老师写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然而他真正苟且时唱的可是那份破釜沉舟的《执着》。当然,许巍老师并不能列入被商业社会异化的名单之中,毕竟他新专辑还有《空谷幽兰》,但是传递出来的信息,“踏破芒鞋/烟雨任平生/慧行坚勇/究畅恒无极”,仿佛他已如老僧入定,看破红尘,不喜不忧。然而没有痛苦的灵魂,又怎么能唱出感人肺腑的歌呢?

那该怎么办呢?不成名,走不远,成名了,却没有真诚的创作。

我曾有过一个恶毒的想法。希望喜欢的歌手能够加入27俱乐部,像艾米·怀恩豪斯和科特·柯本一样,如同流星划过黑暗,在盛放时凋谢,成为永恒的传奇。不然,就只能选择在他成名后默默取关,成为路人。“文章憎命达”,毕竟我所爱的,不过是你当初那穷成狗的落魄,那饱受折磨的灵魂,那喑哑的嘶吼,那时缪斯女神还亲吻过你灰暗的额头,那时你一无所有而无所不有。

最好你不要火,永远孤寂,只留给世界几首纯粹的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