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秦观
有人说,茶是造物者特别替我们中华民族安排的。在悠久的历史中,茶的清香,高雅始终与中国的民族性相结合。
几千年的茶香一直飘荡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不断弥漫,芳香醉人。
一之源
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有一天,他翻山越岭,口渴的时候捡拾起一片叶子来咀嚼,那叶子汁液润滑,气味芬芳,味道微苦,就把它当成了一种止渴提神的叶。
三国的时候,饮茶开始盛行。而到唐代,饮茶俨然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然而最初的“茶”并不称为“茶”,它有许多别称,如:甘侯、涤烦子、森伯等等。不过最多的时候称它为“荼”。
后来,唐代茶圣陆羽始称“荼”为“茶”,他在《茶经》中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茶。”农本草曰:“苦茶。”而今天,茶的意义已不局限于此。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人们的不断栽培、移植、改良,茶的种类日益增多,功效也大大增强。
各个时代的茶又别具特色。汉茶主要在西南彭山县(今四川省)有“武阳买茶”的故事。
三国,晋朝的茶因战乱而推广到四川省的下游;到唐代,已经有茶馆开设,茶俨然成了一种文化。现在更多的地区开始种植茶树。
而今天,茶馆里,台湾的高山茶、洞庭的碧螺春、安徽的松罗茶、杭州的龙井茶、信仰的毛尖等等,各地的茶尽数摆在茶格里。
二之具
说起茶具,最有名的当数宜兴的了。江苏宜兴的茶艺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相当有名的。
当然,我们了解的最多的始紫砂壶。紫砂壶“指螺纹隐现可见,胎必累按,帮腹半尚现节奏”,既美观有讲究。
茶具的制作是相当讲究的。好的茶具可以使茶泡出原有的味道,而且可以留住茶的香气。
许多人将壶的造型与意味,当做艺术品来欣赏,因此茶壶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有水仙花六瓣方壶、三瓣三足式、三羊环耳梅花形,开光方壶,孟臣壶等等。
壶的制作讲究不仅式工艺师的事,很多热爱茶艺的人也会给点参考,甚至式亲手绘制图案。
而现在的茶具,更加的丰富多彩了。茶座、茶匙、茶盅等一应俱全。而且工艺更加的讲究。镂空花纹的茶座,泛着油亮的茶色,茶壶放在中间,周边围着一圈小茶盅,很有艺术的味道。
三之煮
泡茶在中国是最讲究的了,喝茶的人品的是一个味道。泡茶的方法、讲究不一样,泡出来的味道是大不相同的。而不同的茶又要区分不同的泡法。
中国人最早开始喝茶,不是用热水泡的,而是直接把茶叶碾成碎末放在水里煮的,喝茶的时候连同茶叶一块喝进了肚里。
现在的茶几乎都是用热水泡的。传统式泡茶的方法是先准备好用具、茶和水,然后冲水烫壶,再将水倒掉。水的温度控制在85度左右,按照茶与水的比例,将适温的水冲入壶中,通常以九分满为宜。
倒茶时,先提着壶沿着茶池轻点一圈,用意在于刮去水滴和摇动茶汤使茶汤均匀。
现代泡茶方法有招安式泡法和安溪式泡法,但都大致遵循泡茶的一般原则,如采嫩叶制成的茶适合用80-90度的水冲泡,采成熟叶片制成的茶,适合用约95度的水冲泡。这是首先对茶的基本了解。
第二个步骤就是用热水温热茶壶,同时淋烫茶杯。
第三步,放茶叶,茶叶的用量要适当,若放太多冲出来后可能会太苦,量太少可能会太淡。以放半壶茶做标准,再依照茶叶的特性调整用量。第四步:温润。置完茶后,注入开水,然后把茶汤倒入茶杯中,这样可以冲掉茶叶中的杂质,使叶片伸展开,香气溢出来。冲泡以三次为限,第一次大约45秒钟就可以倒出来,第二泡要加15秒,这样泡的茶汤浓度才能相同。
泡茶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然而它却能带给人心灵上的无限享受。
四之饮
陆羽说:“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荡昏昧,饮之以茶。”说明茶的功用之一是提神。当然,茶也有解渴的功用。但我却把它当成一种精神的享受。
闲下来,我就会慢慢的泡上一杯茶,静观茶叶在杯中上下浮动,舒展叶片,深深地嗅着茶香,然后嘬上那么一小口,是一种非常高的享受。我喜欢茶,不只是为品它的味道,更是为了享受那么一段过程。
茶,我的朋友,不管何时何地,我都愿意有你的伴随。在茶气氤氲中享受生活,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