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这个世界终将充斥“劣币”?
那天在看一档文化类节目《圆桌派》的时候,听闻一位嘉宾道出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观点,那一刻,内心不自觉地为之一紧。“劣币驱逐良币”?这究竟是一种随意武断的论断,还是不得不忽视的现象?何为“劣币”,什么又能称得上是“良币”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很多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文章,也算是对“劣良之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明确地有了想聊聊这个话题的冲动,故而此刻提笔来此了。
其实所有的道理只有源自生活的时候,才更具说服力。盘点一路走来的经历,不难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例子可谓是屡见不鲜。
早年尚在中学时,家里就曾因酒而出过大事,那年的事差点震碎了我幼小的灵魂。那时候的我虽然小,但心中却也是常常思索着:作为男人,如果我不碰酒,将来真的就必会因此而诸多受限吗?我期望我能决心不接触酒,我期望自己能够在保持这样想法的同时也能留住尊严。因为即便是用我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尽力去避免接触烟酒的行为亦应属于“良币”的行事范畴。但现实的巴掌打的我还是有点疼。在同学聚会上,不愿意碰酒的你无论如何努力,终是要被孤立的;朋友聚会中,甚至被某女孩儿耻笑地评说:一个男生连酒都不会喝,连我们女生都不如...
后来上了大学,想帮家里摆脱困境,想着自己既然从社会上重新步入校园(曾辍学过)。就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学业上出众,争取生活兼自顾,争取...争取的东西可以有很多。但争取的方式不一定都可取!你越来越觉得那些光鲜亮丽的“成绩”并不是你所谓的努力就能换来的。你越来越看得懂的是,在这个小社会里,属于“良币”的“氧气”并不是那么充足。你想要“呼吸地顺畅”,要么要渐习惯于不得不呆下去的环境,要么就是被迫接受被“驱逐”的命运。
现在置身于工作,你以为“优胜劣汰”素来是存世之不二法则。殊不知,在莫大的关系网当中,一个“优”字既是指你的技术水准,也指你的处事能力以及你的通达程度。假设一个企业对能力不尽相同的人付之相同的报酬,这也就是意为着将实际价值不同的人冠以相同名义的价值。那么,如果你是那能力占优的人,你是会去还是留呢?通常意义上来讲,占优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也就更容易为处劣者所“驱逐”。而这种“驱逐”久而久之也绝非因势利导,而是倒行逆施了。
那么,综合以上三个阶段来说,是否可以下结论为:劣币驱逐良币,这个世界终将充斥“劣币”?
No!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我认为,这个世界中的事存必有法。法即法则,就像食物链的存在一样。人们倘使强行改变,终或受其反噬。我们假使这个世界没有了“坏人”,那你认为同样的世界里还有“好人”存在吗?没有!因为我们是用相对词性的词语来形容我们能够区分得开的程度上有所不同的人和事的。一旦相对词语的天平偏向一侧有可能使得一方消失,必是致使对比的双方同时消失,因而导致最终只剩下了事件本身,而脱离了评价体系。
如果说过于抽象地描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给理解带来难度。那么用事实的结果来对比或许来得更加鲜明。
论及酒,至少在而今越发宽容的大环境下,我越发不会觉得,原来不会喝酒也是一件让人羞于表达的话题。看到人们之间在喝酒的问题上更多的给人以尊重,给自己以享受,而非强制压迫。再者,置身小社会(大学),无论我们是否是当年“良币”,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乏“干扰因子”,与其说“劣币”是在驱逐“良币”,倒不如将其看成是打磨,这或许正是“使良为精”的一个过程呢?而说起工作(事业),其实就像做美食一样。诚如拍出《舌尖上的中国》的陈晓卿所讲(概述):“你倾心于美食,你就容易忽略市场需求 ,与利益擦肩。而你重视追随市场,却也难以全心意地做出美食”。为什么说美食与其他的工作是一样的?还是引述陈晓卿老师的话“总有美食在民间”来总结。只要你明白自己的追求,理清自己的定位,懂得做好自己想做的事,那么也就没有了所谓的“驱逐”之说。正如美食家明白了做美食和做生意本就是两回事,大概就会尝试做自己心中最想做的,也仍是留有市场不被驱逐了。
这个社会如果是茶,你如果交给一个对茶几乎没有品位系统的人来品,大概这也是对茶的一种不尊重。好在有很多懂茶爱人的人们,他们珍惜好茶,更加尊敬那些维系好茶存在的人们。
而今的我至少对文字心存敬畏,所以我会用心打磨,尊重表达的力量。如果说有一天,我把写下点滴的重点放在了推广和如何追求“吸睛”一事上。那从我的内心来讲,这或许也是完成了一次“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继续写下去,我也会丧失激情和责任感的。
劣币是否真的能驱逐良币?我们坚持本心,我们拭目以待!
✔点击疏影 My HomePage进入我的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