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by@折花哥

  • 作为第二代北京移民,孤独是从小就如影相随的。小时候因为北京话不够地道和生活方式差异被排斥,长大了发现没有故乡可以回望,没有乡亲可以惦念,连我的孩子,也羡慕那些回老家过年的同学朋友。问父母,身后是否回归故土,答,没人了,回去干嘛,就留在这吧,反正都是一把灰。
  • 老人在,大家庭还能在,那种气氛,很不一样。在这种大家族里,虽然也是人有好歹之分,但是在一起生活,他们必须在一个规则里妥协,这样才叫家,才能坐一个桌上吃饭。离开这院子你可能呼风唤雨,可是在这院子里就按辈份高低论短长,头该低就得低,就这么简单。

  • 父母的记忆中没结婚在外地的一年一次探亲假,结了婚的四年一次,夫妻分居的一年一次,而且要倒着休,资历浅的年年都得值班,得单位批准,工作不忙再休。现在是假多钱也多,回家过年被煽情得象那什么。罪魁祸首是谁?媒体!年年催着农民兄弟姐妹回家,一回折腾几个月工资,何苦?

  • 过年记忆:以前过年期间除了看文艺演出,还有公园的花展、书画展,拿押岁钱去书店买书、去邮局补订一年杂志,也是过年重要的活动。现在过年,传统回来了,文化走了。

  • 过年跟父母小聚,不带烟不带酒,只带他们马上就吃上用上的,特别是对于他们的退休收入来说,买起来肉疼的,再狠点就是把能拼封的都拆了封,让他们没办法再转送人。钱是必不可少的,常回家看看不如把保姆费包了。今年自己动手做的小排叉和炸春卷,以前这些都是爹妈做,现在他们做不动了,我接过来。 ​​​​

  • 过年有一个好,明知道来年没什么好,也得嘴上互相说着好,自己也给自己打打气,说着说着,没准就好运自然来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永远没有最好的选择,不是吗? 小时候读到一句格言-Life is elsewhere. 朱光潜先生将其翻译为--人...
    皓月冷阅读 1,215评论 0 1
  • 宣布不提醒政策后,我不再提醒她做作业,起床以及吃药。我说到做到,不再唠叨一句。 第一天,她自己定了闹钟,早上自己起...
    诺拉的以后阅读 1,80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