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房的苦与乐

当我想起我住进这个房间后所流逝的岁月,想起那些年中我自己的经历,心头不禁一阵酸楚。就是在这张桌子上我吃过丰盛的早饭和节俭的晚饭;也就是在这张桌子上我攻读过医科书籍,写出了我的第一本小说。就是在这把扶手椅中,我初次看了华兹华斯和司汤达的作品,看了伊丽沙白时代剧作家和俄国小说家的作品,看了吉本、鲍斯韦尔、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 我想起了住在这儿的所有的人抱有的种种希望,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青年时代的火热的激情;也必然有人感到悔恨莫及,理想破灭,身心疲惫,无可奈何;有多少人在这儿尝到多少人生的喜怒哀乐,其中实际上包含了人类情感的整个范围,所以这间房本身似乎也奇怪地具有一种令人不安、难以捉摸的个性。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寻欢作乐》


年初看过张佳玮的一篇文章,他写自己当时赚了稿费从大学宿舍搬出去租房时的一些要求「采光好,棕棚床,相对宽敞的空间,简单的家具,木地板 」,结果他在我现在公司附近的某个小区一住就是8年,因为「交通与饮食便利之极」。

如果不考虑价格和居住舒适度的话,这个一住就是8年的小区确实很吸引人。不过以我对附近几个小区的观察以及大学生所能承担费用的估算,大概率是一个老破小小区里一间还算不错的单间,不适合做饭以及两个人入住。

然而,以我的租房预算考虑,在靠近市中心的区域,我大概也只能租一个类似的单间或者小套间。

我的几个朋友基本都住在城里。大概是他们的落脚点扎的比较准,踩实了城里的柏油马路,就很难再去考虑郊区的空旷和静谧。

  Alfred住在浦东,再之前住过黄浦以及徐汇。他的工作相对来说自由度很高,有接近两年时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办公。所以他尽管是在合租,但是对私人的单间还是很在意,这不仅影响生活,还影响工作。

他的家具基本都是宜家淘来的,衣柜,床,书桌,折叠床垫,台灯,这些东西随着他从黄浦江的一边搬到了另一边,他现在住的房间,前面的房客免费留了一张宜家的波昂椅给他,我试了试觉得很舒服,也去订了一张。

他又从网上买了一张日料店的门帘挂在房间自己的门口,添了一点简易的健身及拉伸工具,另加一台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有时候我女朋友不在家或者我要到城里看球赛了,就会去他那边住一晚,我睡床他睡地上的床垫,倒也能睡得舒坦。

单就一个人住宿的体验来看,这应该是非常符合大多数人的需求的,但是公共空间尽管够大,却略显脏乱和无序,这也难怪,合租的人越多,人的本性里自私和懒惰的一面就暴露了,几乎没人愿意做更多的活。这也是我不想要住三室一厅甚至四室一厅的原因。

后来,他交了一个买了房子的女朋友,就经常会去女朋友家里睡,而我,也就没有再去蹭住了。


  周富贵今年从北京搬到了上海。机票都订好了,房子还没找好,他颇有些慌张。后来找了两处离上班地点不远的一室户,准备托我去踩个点。我一想,周末刚好也要进城,就答应了。

到了周六,跟他联系,他说不用我去了,怕房子飞了,他已经给了押金租下来了。他走了租房风险最大的一步,不实地看房单看地图租下来。万幸他租的还不错,房租对他的薪水来说也是九牛一毛。

  老叶是我的同桌,也是我身边朋友里唯一有上海户口的。研究生刚毕业的时候,他和一个同事合租了一套40平米的2室户(没有厅),相对于我现在租的房子来说,真的是特别小,局促的过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好在也能做饭。那段时间他正在经历漫长的实习期,工资微薄,租的房子离单位很近步行就能到,可以解决一日三餐,但是房租负担还是很重。

后来他利用户口的优势,申请了人才公寓,和女朋友两个人住一个月才一千出头,离单位也就半小时车程。

再后来,他准备结婚了,虽然毕业也才两年,但是有户口是可以买房的,他咬咬牙准备上车了,排了一个通宵的队从黄牛手里买了个号,他在郊区买到了房,今年刚刚搬进去,上班车程一小时多一点。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生的前二十几年,我一直都是农业居民户口,前几年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而改成了城镇居民户口,突然就成了一个“城里人”。然而,在我尚未享受到家乡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优势时,就迁徙来到了上海,并且阴差阳错地住进了上海的郊区,虽然从地图上看,这比真正的郊区诸如宝山奉贤金山在交通上要优越很多。我依然过着“乡下人”的生活。

过了两年,家乡的变化堪比博格巴的头发,每天一个新花样。不断出现又增高的楼房让我恍惚间觉得自己在城里生活了。而我在上海也搬了一次家,和之前的室友一起出来租了个两室一厅,受限于日益增多的生活必需品、弃之可惜品,我们被迫找了个周边的房子,光搬家我就来回开了十几趟车,依然囿于上海的郊区,游离于灯红酒绿之外。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和女朋友是需要靠厨房生活的,特别是我,先不说精湛的厨艺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成就感和虚荣感,单从卫生角度考虑,我也会选择自己买菜,自己做饭。虽然一到夏天,那种暑气熏蒸的酸爽只有体会过的人才知道。以前不太能理解香港朋友9点钟才吃上饭的日常,当我的生物钟也变成“七点到家做饭,八点等人吃饭”时,我又稍微觉得自己像个“城里人”了。

在先后有两位室友离开上海之后,出租生活就真正变成了“一屋二人,三餐四季”了。相较于张佳玮住了8年的单间,我这间新添了木板和椰棕床垫,附带实木地板和飘窗,客厅宽敞,家具家电齐全的房子显得更加舒适宜人。撇开进城稍有不便的缺点外,其他条件都非常符合我们两个人的习性。在家里可以看书,喝茶,看剧,做饭,聊天,出门五分钟是电影院和超市,公交车三站路是商务区、商场和火车站,附近还有健身房游泳池台球室KTV小型图书馆用以打发周末时光。渐渐地,我们习惯了过“乡下人”的生活。

渐渐地,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以我的鞋子举例,已经可以连续两个星期穿出不重样的效果。锅碗瓢盆、家用小电器、书、日常用品的存货、化妆品也越来越多,我们越发地过出了一个“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忌惮搬家的压力和不可预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然,我不能保证哪一天房东突然收回房子或者无脑加房租导致我们负气离开,因为这在很多人的租房生涯里已经屡见不鲜,也有可能某一天我们想要每天早上多睡一点,晚餐可以吃的丰富一点,周末假日的活动精彩一点,而选择去城里寻找落脚点。

而现在,每天最悠闲的时刻,大概是吃完饭收拾干净,站在阳台吹着风,离机场很近但是听不见噪音,抬头就是闪亮的星星和更加闪亮的飞机,马路没了轰鸣,猫狗没了吠叫,楼下巡逻的保安准时地用录音喇叭播放起一个熟悉的女音:“小心火烛,关好门窗,防火防盗,注意安全。”女朋友在房间里紧张地看着《延禧攻略》,我起身往沙发走去,准备看看书或者玩一玩哪吒和墨子。夏日漫长,黑夜短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发现现在的小朋友在一些文明用语上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和改进,有些难听刺耳的语言脱口而出,当然还有一些不恰当的语言,到...
    小武happy阅读 1,352评论 0 0
  • 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青春是段跌跌撞撞的旅行...
    无恙_cf73阅读 1,71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