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如果你花时间来寻找你的人生目标,那么我保证,那将是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以及“确定目标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我花了几年时间才最终确定我的人生目标,但这是值得的。”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当时就是冲着书名买下来的,日期是2018年10月31日。真正开始读的时间是一星期前,再次拿起它,是因为工作上遇到了困惑。
一天天过去,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隐约觉得离自己的向往越来越远,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是不是颓唐了?是不是一切过往全部清零、毫无作用了?这本书的发问: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刚好契合当下的我。在地铁上看完了整本,作者的思考让我慢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多地去想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读完,不那么浮躁了,甚至多了一丝期待,对自己,对将来。
整本书的结构只有三部分:
Part-1:如何确定你将获得事业的成功
Part-2:如何确定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是你幸福的源泉
Part-3:如何确定你能正直一生,远离犯罪
第一部分带给我的是对工作的审视,重新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以及怎样去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作者说,不要任由自己向命运低头,应该去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幸福。就像史蒂夫.乔布斯说过的: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海慧寺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还没找到这种工作,那就继续找。不要将就,要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到自己的使命,这一点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是我也知道自己的真正使命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尝试和体验才能被发现,所以不能着急。接下来作者对工作的区分,让人寻得了一张找到自己的工作使命的地图——在满足基础因素的工作中寻找满足动力因素的那份工作。
我们对一份工作的感知主要包含两种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
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
在对工作的区分明确之后,作者提倡如果干得好,管理者是最崇高的职业之一。如果想帮助他人,就要做管理者。做好对自己热爱的职业的管理——把对人生志向的追求与偶然机遇平衡好,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好管理。也就是平时常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或者说,在为目标周密计划并实施中,把握偶然的机遇。而这,就是作者所提倡的“战略”——周密计划和意外机遇相结合,关键是要走出去,并行动起来,并且让投入的资源和战略方向一致。
第二部分强调亲密关系尤其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作者还提出了很多培养孩子的方法以及怎样制造场景、创造机会陪孩子体验和经历,帮助孩子建立各个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出错、麻烦、耗时统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过程教给了孩子什么,教的过程就是建立家庭文化的过程,而家庭文化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把控对孩子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从作者的描述里,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教养,什么是家庭文化,有远见的父母带给孩子的那种由内而外的教养真的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这个过程必定是艰辛的,需要夫妻间的磨合,需要父母和孩子的磨合,需要整个家庭的配合。只是,如果你不想不断尝试,就没法把事情办好。当然,办错某件事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你只有知道了什么东西行不通,才会去尝试别的办法。
同时,作者把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家庭文化的培养放在一起进行了讨论。好的企业里,强大的企业文化就是管理者,它推动着企业的运转和员工的工作,使得整个企业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家庭里,父母和孩子拥有一致的、稳定的家庭观念,并且坚持不动摇,那么就能塑造出良好的家庭文化,这中间,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和对他们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成为越来越多成功人士的标杆,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因为他们把重要的资源,比如时间,花在了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陪伴家人。
第三部分讲如何确定正确的道路,作者指出,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当你达到任何一个目标时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面对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思维方式聚焦于过去,正确的思维方式聚焦于未来。
“完全成本理论”取代了“边际成本理论”,揭示了优秀公司使用“边际成本理论”,因为短视和不愿改变而错失商机,最终破产。
“边缘思维理论”告诉人们100%的坚持要比98%的坚持更容易实现。所有的事情在第一次发生时都不会被认为是改变人生的决定。边际成本总是很低的,但是每个这样的决定都有可能越滚越大,最终使你自己成为不想成为的人。
我理解的是,从第一次开始,每一个选择会在时间里积蓄出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正向还是负向,要通过严格的控制。正如作者所说,确定你要坚持的事,然后始终坚持它;避免人生出现道德让步带来的后果的唯一方法就是坚决不让它开始——跨过底线的第一步就是使你走上后悔道路的那一步。避免自己后悔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那就是多年前,当你第一次面临选择时,不要跨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