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条江写的传记---评义乌丛书之一《义乌江:水的记忆》         施章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朱庆平先生花了几年时间心血撰写的《义乌江:水的记忆》出版后,好评不断,其对历史事实的甄别与挖掘、对前人谬误的纠正、对历史中文化因素的继承、对历史现象的哲学思考等等,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地方地理读物的撰写提供了一个样本。

      记叙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客观的反映历史本来的面貌,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是史家必须应有的态度和遵守的法则。信息时代,咨询发达,真假掺杂,这就要求写作者必须持有“顶真”的态度,穷根溯流,力求接近本源。如义乌古称“乌伤”地名的来历,各种版本、网络中都说是来自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所编的《说苑》。还煞有其事,引出原文,“颜乌,乌伤人,亲亡,负土为大冢……”然而翻遍整本《说苑》,里面根本没有这样的记载。《义乌江:水的记忆》第七章第四节,对正确的事实进行了还原:“从目前发现的历史记录来看,颜乌葬父、孝感群乌的传说,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据历史学家考证,此传说在西汉时就已流行)。南朝宋刘敬叔的《异苑》一书中,记述了自先秦迄刘宋时的神怪变异之事,其中卷十(《四库全书》本)有这样的记载……”又如,《义乌市城乡建设志》对桥梁的记载(P151),“徐江桥”“江湾桥”重复列条目,且文字说明混乱,“新乐大桥”根本不是“跨义乌江”等等差错,《义乌江:水的记忆》都做了订正。据作者朱庆平介绍,他是沿义乌江从头到尾走了一遍,有些桥,没有历史资料,他就采访当地知情的老人,用皮尺子丈量桥的长度,得到第一手的材料。


抗战时期的义乌江竹筏运输


      求证事实,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允许为了拔高本地的知名度,而胡乱引用一些名人名作。作者在考证唐朝张籍的诗歌《送稽亭山僧》、刘禹锡的《送元上人归稽亭》等过程中,发现此“稽亭”并非义乌的稽亭,就断然做了舍弃。他说,我们不能以讹传讹,造成更多的历史“冤假错案”,更不能借不存在的名人效应,来为地方文化“贴金”。

      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在蛛丝马迹中有所发现,有新论断,这是对历史的另一种尊重。作者在对南江资料的研究中,根据民间传说及佛堂大道--金义东公路这条路的两侧,发现了许多古代石器的线索,推断南江七八百年前的走向。然后在清朝初年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三•浙江五》中找到线索,证明当时的双江口不在现在的中央村,而是在倍磊的事实,就是在尊重历史基础上的新发现。又如,义乌江的航运史料,历史记载比较少,留下的史料也不多,其中大部分还是先辈的回忆录。作者结合自己集邮的爱好,从现存不多的船递封(邮政投递的前身)的角度切入,用了整整一个章节,部分还原了清朝末期到1934年底前义乌江较为繁盛时期的航线、码头船、船运公司、航运规模、船工数量等等方面的情况,可以说是用实物填补了义乌江航运历史的空白。《船来船往是缱绻》这一章节中,引用了日本侵华期间发行的《亚东印画辑》中的一张义乌江竹筏运输的图片,是目前发现的义乌江(东阳江)佛堂上游段最早的竹筏运输图片,有相当大的史料价值。

 

历史是一枚风干的叶子,夹在发黄的书页中,留存千年


    在没有影像之前,历史是以文字和口头传说保存其记忆的。文字又是以正史方志文学作品作为流传方式而存在的。相对而言,后人更愿意相信正史方志作为流传的历史,而不在乎文学作品和口头传闻作为另外一种历史而存在着。但民间传闻似乎从来也不在意史家轻慢、高傲甚至是蔑视的眼神,它以自己轻松的口吻和乐趣在民间永久而广泛的存在着,津津有味、诗情画意、悲壮惨烈、诡秘奇崛,总之,怎样能吊住一个人的胃口,就怎样来。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流传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历史,它构成了一个地方的精神世界、世俗形态,进而影响着后来的历史走向。

      作者在以“文学”存“史”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书中引用大量的神话、民间传说、民谣民谚、正史中的传闻、先辈的口述、文人写的诗歌、文学名著中有关义乌江描写的片段、水彩画等等,从另一个侧面,全方位地丰富了义乌江的历史。书中既有板着面孔的正史,又有让人津津乐道的野史,让大家了解了一条可感、可知,有喜怒哀乐、有恩怨情仇,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条普普通通的义乌江。它丰富了作为正史的写作内容,开阔了视野,把文学艺术形态作为一种历史保留下去,是热爱家乡、宣传历史、弘扬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当然,“野史”(含文学作品)的材料,不是道听途说来的,而是从有关文献的记载中摘来的,从亲历者的口中记述下来的……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是纯粹的“野史”,而是笔记体的“传记”。


妖娆的义乌江


      义乌江,如同祖国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一样,是一个生命体,她有喜怒哀乐,有阴晴圆缺。这个生命体,在时间的长河里,如一位睿智的老人,看遍世间沧桑、阅尽人间百态。因此,作者在与他日积月累的拥抱、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浸染了这种超然的态度,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实,用哲学的眼光看历史,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生命、文化的深层思考。“在这个商业繁荣的码头边,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许多明争暗斗的故事,只不过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渐渐淡忘罢了。”在引用《严禁船夫需索小费》一篇短文后,作者评论道:“超载、乱收费、服务态度差等,可是古代与现代交通中的通病?”在描写南江时,作者说:“历史是一枚风干的叶子,夹在发黄的古书中,留存千年。”在描写了廿三里虞氏家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后,作者写道:“其实,这何止是虞氏一族世世代代的追求,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下层文人苦苦挣扎的心态写照啊!”在《孝子与福田》的结尾,作者道:“昔日的繁盛,裹挟着历史的烟尘翩然而去,不知不觉,只在史册中漫不经心地留了一笔。”这种“画龙点睛”的笔法在书中随处可见,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张力和引人入胜的魅力。作品因为有了这些类似哲理的语句而变得凝重,克服了一般游记散文思维简单、察言观色、目光虚弱的短浅,这是文学与历史的交汇。体现了作者对世界的哲学思考。      (载《浙中新报》2019.04.2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33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0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81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07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2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1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71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0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6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2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9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32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7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06评论 2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