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长沙后,在广电体系找了份工作。在公司的新人培训会上,认识了夏期。
当时,在众多90后标新立异的自我介绍中,夏期云淡风轻的几句话,让我忍不住和他搭讪了几句。未想,这个戴着眼镜的、斯斯文文的,青春痘还留在脸上的90后,却有着不凡的胆识和才华。
不久后,我便得知了他的离职。在他的朋友圈看到 ,他和他的几个同学在做一个关于长沙的短片。接着这个短片突然火了,出现在各大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甚至是卫视的新闻联播上。当然,夏期也火了,接踵而来的便是各大媒体对他的采访:关于他做这个短片的初衷,以及,他从大学时期就创立的MY FM工作室的经历和感想。
后来,有次我和他一起吃饭,在饭桌上,我听着他讲着关于梦想、关于大学、关于工作、关于长沙的所有故事。听他讲每天要婉拒无数家找上门来的商家和风投,以及,他的下一个短片:爱上长沙的101个理由。
是的,其实我今天并不是要讲夏期的故事,而是,许许多像夏期一样,像我一样,像你一样的,关于长沙的,记忆和故事。
我是2005年到的长沙,今年是我在长沙的第十年。当然,这也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
青春,梦想,恋爱,这个城市,默默地看着我经历的一切。不管是青涩的还是迷茫的、或者是离开了又回来的我,她都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接纳、包容我的所有情绪。
起初我并不喜欢长沙,其实应该是说,那个时候我并没有认真想过,是否会喜欢这个城市。我只是住在这里,就像在其它城市生活的其它年轻人一样,读书,毕业,工作,生活。照例是挤公交车上班,住几百块的出租屋,照例是一群从大学就认识,互相吹牛互相损的狐朋狗友,没觉得有多么幸福,当然也没觉得这里随处可以见的常德米粉、浏阳蒸菜还有岳阳烧烤有什么稀奇。直到后来,我选择离开。我总觉得,城市就和恋人一样,在一起时,你可能不觉得她对你有多么重要,也意识不到,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而当有一天,你离开了彼此,辗转在各个陌生的环境里,享受一个人的狂欢,或者一群人的孤独时,你会发现,这个城市 ,在你心中,原来有那么深的烙印。
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长沙,对于我来说,就是这种感觉。
而最初我对长沙又是怎样的感受呢?6年前,有一个杂志社的朋友刚好跟我约稿,要一篇关于长沙的文章,我当时并没有写完,所以一直拖着没有给她,后来就一直搁置在某篇日志里,偶尔不经意翻到,还觉得甚是有趣。
2009年冬——温暖长沙
长沙的冬天,总是冷的。不见有雪,但肆虐的寒风,却是无孔不入,刮在脸上生疼生疼的,仿佛是剃头师傅的刀子,一不小心,脸都要被割出个口子来。
但热闹的长沙人,从不这惧怕这冷,无论怎样的天气。黄兴步行街那里总是人头攒动,在厚厚的羽绒服和毛线帽子与围巾中,你还能寻出一条短裙和露出的半截大腿来。
步行街汹涌的人群、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公交车、芙蓉路上浩浩荡荡的堵车队伍、辣椒炒肉、洗脚城和麻将馆,还有叉着腰对自己男人咆哮的“堂客”们·······这个自称是文化古都的城市,总是一副喧嚣热闹的面孔,对于我这个不是异乡人的异乡人来说,长沙的热闹,恰恰是一种温暖。
然而最开始,我总是不习惯这个城市。不习惯长沙热得无处可逃的夏天,和冷到骨头缝里却又不下雪的冬天;不习惯长沙俚语高调夸张的“何解咯”和“冒卵味”;不习惯油滋滋的长沙菜里,除了红白辣椒,便是切片的大蒜籽。
但如今却坦然接受且乐得享受了。在没有春秋两季的长沙,只要准备短袖子和棉袄便行,倒省了许多置办衣服的钱。长沙话虽然调子高点,但铿锵有力且速度极快,骂人时最是畅快。长沙菜不但能辣出一身虚汗,还能清热解毒。在如今各种流感横行的时代,多吃点大蒜正能防疫呢。
有一位从北方来长沙工作的朋友,他评论长沙的一句话尤其精彩,他说:我原以为,这个有很深文化底蕴的山水洲城会是一幅多么尊贵神圣的样子,来了之后,便被解放路数不清的酒吧和无处不在的洗脚城“he”到了。原来这个伟人故里的人们,也陷进了温柔乡里,不能自拔。
于是我便开始喜欢这个城市了,不管是已经面临拆迁的堕落街,还是正在兴起的化龙池。或者座无虚席的火锅店子,和马路边支个简易帐篷的烧烤摊子。管他是吆五喝六的80后还是穿着破洞牛仔裤的非主流90后,甚而腰缠百万的拆迁户们,我们总能找到热气腾腾的韵味地方。传统的杨裕兴和外来的星巴克,照样挤满了热热闹闹的长沙人。
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都是这个城市的特色。
这便是我六年前写的关于长沙的一些感受。其实,对于长沙,我要说的远远不止这些。这个城市有太多太多我熟悉的地方,有太多太多我无法割舍的记忆·····绵绵春雨中燃烧的杜娟花、炎炎夏日里绵延的香樟树、九十月里满城弥漫的桂花香、还有冬天的鱼籽鱼泡火锅,还有岳麓山顶、橘子州头,还有堕落街里、天心阁下、还有······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风花雪月的记忆。
其实,喜欢一个城市不是因为这个城市有多好,而是因为在这个城市里,有那么一群你可以随时召唤的朋友,有那么一段热泪盈眶的记忆,有那么一个刻骨铭心的恋人。
这,就是我爱上长沙的理由。
2015年6月 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