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语
成人总是期望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总是想竭尽全力去塑造出孩子的未来。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成长需求。当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期望发生碰撞时,父母就会产生焦虑,想方设法去控制其行为的发展,可结果往往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强,以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
曾经看过伍绮诗写的《无声告白》,书中的莉迪亚本是个聪明的孩子,父母不管她的喜欢总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她的身上。莉迪亚不情愿去按母亲的意愿行事,可又怕母亲会离她而去,于是表面服从,内心却非常厌恶。
后来她的成绩不断下滑,母亲的施压使她的逆反情绪暴增。当她达不到母亲期望的结果时,内心崩溃。长期的压抑让她喘不过气,负面情绪增长到一定程度需要找个出口释放,最终她选择了自杀。
我们之所以很难接受孩子本身的样子,其实并不是因为她的行为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会把这个真实的孩子,与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相比较。
作者伍绮诗,美籍华裔作家,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后考取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院,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2014年,她的《无声告白》获得2014年度图书桂冠。《小小小小的火》是她2017年重磅新作,获2017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小说殊荣,拿下27项年度图书大奖。
《纽约时报》评价:《小小小小的火》“极端、剧烈、炽热,令人心碎不已,比《无声告白》更胜一筹。”
作为父母,你的孩子不只是个人,还是一个处所,好比代表永恒的纳尼亚世界,你现在的人生,对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渴望都存在于那里。每当你望向他,就会看到这个世界,想起他小时候的样子,憧憬他未来的长相,甚至像3D图像那样同时看到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个世界让你目眩神迷,假如你知道该如何到那里去,它会成为你永远的避难所。每次离开那里――每当你的孩子离开你的视线――你都会担心自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地方。
《小小小小的火》中的伊奇是理查德森家的小女儿,她被家人认为是异类,因为她总是不按母亲的要求做事,总是破坏所谓的规矩。
伊奇的母亲理查德森太太对伊奇要求苛刻,总是责备她,动不动就不耐烦,放大她的缺点,忽视她的优点。
母亲对伊奇长期的偏见和对她错误的认知让她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就连莱克西和崔普都嘲笑她,说她疯颠。所有的一切让她对家庭产生绝望。
米娅是个流浪艺术家,她阅历丰富,当她居住在理查德森家的出租屋时,她发现了伊奇的长处,她对伊奇说:“告诉你一个秘密,许多时候,父母并不羞于看到孩子的长处,而你有许多奇妙的优点。”那句话打开了伊奇的心扉,赢得了伊奇的信赖和爱戴。
米娅对伊奇的态度与理查德森家里人不同,她让伊奇变得好奇,友善和开朗。在伊奇的心里,她感觉米娅就是她真正的母亲。她渴望与她一起生活。
后来一系列的事情,让伊奇看到母亲对米娅的不公,和处理事件的不同,在米娅离开后,她想去追寻米娅的足迹,她觉得那里有她的未来。她希望她的家庭能够得到重生,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烧毁了自己的家园。
有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人也是这样,他们可以重新开始,总能找到办法。
《小小小小的火》中伊奇与《无声告白》的莉迪亚在面对父母施加压力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一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用自己的行动以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最终的结局都让人心痛。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影响着每个孩子,每个孩子也会凭自己的判断采取不同的行动去应对。身为父母,我们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去批评和指责。好的父母都会尽力把孩子培养为一个独立坚强,热爱生活的人,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会令我们有机会面对自己的思想和内心黑暗尘封的角落,为我们创造恰当的条件,让我们学会怎样从旧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开明,更充实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作为父母需要多些理解和包容,少些抱怨和指责,去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寻求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附:1.书名:《小小小小的火》
作者:〔美〕伍绮诗
2.评分:4.8分
3.值得一读
4.给孩子飞翔的翅膀,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