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李家小猫
听了那么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很多人都在质疑为什么?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普遍生活压力大和精神焦虑,市面上就催生出了一大堆快餐式的“人生指南”来喂养读者。我们急于吃下这些快餐当作补品,显露出的是内在的焦灼、匮乏和恐惧,如果补得不得当,反而会出现更糟糕的效果。
况且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持续做到,每一步中间都有一个巨大的鸿沟。
我们真的缺乏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的观念和“人生指南”吗?现在获取知识了解一些观点很容易,而观点却不值钱,在于你如何看待这些接收的信息和观念,如果不去探求背后的底层原理和逻辑,如果不主动思考和自己的关联,自身又缺乏一些经历,根本触动不了自己,就很难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只有行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思考,才能得到真知和结果。
短暂地停留在眼里、想法里就只能转瞬即逝。知其所以然才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为。
最近看了一本《人生十二法则》,作者乔丹•彼得森教授利用大量生物学、神经学、宗教哲学、圣经、神话故事的研究,用12条基本的人生法则,指出世界运行的本质,提示生命存在的脆弱和局限,给面临价值感缺失的年轻人一些勇气,主动承担起责任,规避错误,修正行为,然后提高自己。
乔丹•彼得森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曾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这本书能够成书,来源于作者从Quora网上的答题清单,类似于在国内的知乎网站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他的答题内容非常受欢迎,最终精选出来12篇精进成这本书。
读这本书不要拘泥于具像的12条数字 ,表面看起来十二条法则是术的层面,实际说的是人生的“道”,蕴含人生底层的内涵,找出与自己匹配适合的部分审慎地阅读,我结合自己有感触的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
01 世界的本质是混乱和秩序
我们的社会文化通常会坚持认为人们理所当然应该过着幸福的生活。其实幸福并不是常态,不幸更可能司空见惯。更加不幸的是,很多人都坚信:除自己之外,所有人都幸福无比。
正如鲁迅所言:“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没有一种状态是可以维持在一条水平线上持续永恒的。本书作者彼得森就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混乱和秩序。”
当一切看似安稳时,未知可能突然降临;而当一切都被毁灭时,新的秩序却可能于此时浮现。
《幸福的陷阱》这本书里提到,幸福不是陷阱,但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充满陷阱。幸福不是单纯的快乐,不是单纯的感觉良好,和其他各种感觉的性质一样,快乐无法持续。无论如何抓取,总会随风而逝。
如果我们不能认清和接受所有事物的这种动态变化的特点,我们就会一直陷入一种困局,越是想抓住越抓不到,越是想得到离你越远。
人们天生喜欢秩序,在秩序中人们可以做长远打算,感到稳定、平静和自信,因此我们都倾向于留在熟悉的地方,坚持已有的思想观念。
而混乱的本质是无知和未知,它永远都在无限延伸,超越所有已知状态、思想和学科的边界。在混乱中,人们会失去所有的方向和判断。
当日复一日的习惯和传统崩溃时,我们就好像散开的书页一样自由下落。所以混乱常常来自意外的发生,人们也会不断从混乱中迎来人生无常。
萧秋水老师在近日文章里写到她现在的状态基本不会进入狂欢的状态,也不会痛苦到全盘崩溃。因为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和捶打。她在文章里提到:
2003年的一天,一切都很好,天气也明媚,中午我离开公司,走过广场,去公交站,心情好,脸上是带着笑的,神采飞扬,对面走来个外国人,似乎被我的好心情感染,和我打招呼:“Hi”。
我笑着回了一声“Hi”,继续往前走。
休息时间,我接到姐夫的电话,说我妈妈确诊肺癌,晚期。我整个人都木了,费极大的力气才支撑住自己,不至于散架。
那天,我明白了什么叫“乐极生悲”,从此,这个词就像是一道堤防,在我特别开心的时候,拦住我,让我不敢忘形。
失去母亲的悲痛,是缓慢地痊愈的,虽然移情于工作,但是心情仍然抑郁,所以患上胆囊炎,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间警醒:难道我妈妈希望我这样吗?
开始振作。好好地照顾自己,学习很多的生活技能,像当初我妈妈所希望的那样。人有稳定工作的时候,即使生活艰困,还可以看远一点。我那个时候的“远”,是将来到加拿大和前夫团聚,像小火苗一样,支撑着我。
后来这火苗熄灭了。
风平浪静的生活下,任凭再有高知的人,面临这样的暴风雨,都会很艰难。
经历过大大小起起伏伏的低谷,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混乱,秋水老师说她懂得了人生就是波峰和低谷交替前来,要享受得了高峰的荣耀,不骄不躁,也要忍受得了低谷的煎熬,不自暴自弃。
谁又能说我们在面临混乱和低谷没有成长,当然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谁又不是一边探索自我边界,逐步地扩大舒适区,慢慢心智成熟,而这走出的每一步都在和未知无常打交道。
面对未知不熟悉的东西总有恐惧,在想要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在一成不变的工作中感到危机,想要迈出一步转行换岗的时候,在身体遭受困扰不得不要好好重视健康,开启规律运动和饮食的时候,都要突破我们的舒适区,那我们如何平衡熟悉与未知?
作者说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们最为适应的不是物质的世界,而是秩序和混乱、阴和阳的二元现实,这种现实超越生活,永久存在。
人们可以通过平衡来驾驭这种二元对立:一只脚坚定地踏在秩序和安全中,另一只脚则踏在混乱、可能性、成长和冒险里。当你恰到好处地处在秩序和混乱的交界线上时,生活就会变得跌宕起伏且充满意义,你也会进入忘我的专注状态。
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意义是最深层的本能自我做出的反应。这种意义表明,我们一方面保障了稳定,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生活、生产、自我和社交的空间。
光有秩序是不够的,当你一直稳定、安全和一成不变的时候,就无法学习到重要的新事物。但是当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超过了你的吸收能力时,你又会被混乱所淹没。
你需要一边依赖已知和已掌握的事物,一边探索和学习新的东西。这样你既可以平衡对未知的恐惧,同时又能保持兴奋和投入的状态。如此一来,你便可以掌握新的,提升旧的,并且发现意义所在。
现实世界是不存在完全封闭、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的,混乱总会偷偷入侵,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现实彻底隔离。不论你如何小心谨慎地隔离现实中的混乱,不确定性也还是会像难以预测踪迹的蛇一样悄然而至。
慢慢理解和能接受这个逻辑,就能理解几乎发生的一切大事小情。包括今年的新冠病毒等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瘟疫和灾难,有间隔时间长的几年甚至几十年这样的大灾难,也有时间间隔短的各种分分合合,尽管人们恐惧无序,但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这种无序间隔带来的混乱,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好的改变,有可能把我们带进更恐怖的深渊,在它真正到来之前,我们无从得知,这就是世界本质的运作规律,我们又只能接受它的到来,加以应对。
秩序与混乱交替永存,不要妄想一直有所谓的岁月静好,寻求永恒的安宁,要拥抱变化,扩大舒适区,跟随能力圈的扩大逐步成长。
02 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当我们陷入某一种混乱时,常常也会陷入不断地与他人的比较当中。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少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与智慧、建立起个人标准,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较。只要你将自己和别人对比,就必然会对你造成伤害。
人都有一个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有差距,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一个似乎能洞悉一切的批评家。他向来吵闹,不断谴责着我们的平庸,常常令人难以忍受。为什么我是现在这个样子?
很多人内心自我意识没有觉醒,对于自己的认知全部来自于外部的评价,甚至为了外界的评判标准而活。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成功和失败这两个非黑即白的用词。你要么是处于成功这么一种全面、单一且大体上良好的状态,要么是处于失败这么一种全面、单一且不可救药的糟糕状态。
成功和失败这两个词排除了所有不同的或折中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这是一种天真、不成熟甚至恶意的分析方式,这样的二元体系抹杀了许多重要的价值分级和层次,也必然会带来恶果。
有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作者詹姆斯·卡斯把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活动都看作是一次次游戏,更准确地说叫博弈。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比如吵架、下棋、经营公司、发动战争等,只有输赢这一种结局。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成长为目的,比如婚姻、文化、宗教还有生命等,在延续的过程中会产生出无数种可能性和结局。
按照卡斯的这种两分法,生命这个无限游戏必然是最值得追寻的,人要是死了,一切都是白谈。那当我们把时间维度扩展到生死边界的时候,该追逐什么就一目了然了。
玩有限游戏时的一次次成败,不过是我们人生中的某一次体验、某一段经历,而让我们的人生真正产生价值的,是那些可以不间断延续下去的事物。
首先成败并不只存在于某一个游戏。世界上有很多游戏,包括很多好游戏,也就是那些与你天赋匹配,可以为你带来建设性人际关系,使你不断自我优化的游戏。
世界允许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如果你在某一个游戏里不成功,也可以随时换一个游戏,选择和你独有的专长、优点和经历更为匹配的游戏。此外,如果变换游戏也不管用,那你可以试着开发自己的游戏。
其次,你也不太可能只玩一个游戏。你有事业、朋友、家人,你也有渴望达成的个人计划、艺术追求和健身目标,所以你应该在判定成败的时候结合所有游戏。比如,你很善于做某些事情,在另一些事情上则表现平平,剩下的事情你都很不擅长,也许这就是你本该有的状态。
最后,你有可能发现你玩的所有游戏的细节对你来说都是如此独特和个人化,以至于和他人比较压根就不现实。也许你高估了自己没有的,也低估了自己已有的。
所以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每个人的起点、背景、学识、价值观都是如此地不同,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如何比较?即使他在工作上很成功很优秀,但恰好那个工作就是你不喜欢做不来的,你能硬生生坚持多久,可以咬牙坚持一时,但不见得能坚持一辈子,真的坚持一辈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也是多么悲哀。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是对你所看重和各种追求的一种排序,要选择取舍,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心理基础,决定了你看重什么、在意什么、追求什么,也决定了你寻求成功的方向。
所以每个人看重的和追求的肯定不一样,不能单一地放到一个坐标系里比较。如果你习惯性的和周围的其他人比,那么你就很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用于关注其他人时间多了,关注自己的时间必然减少了,那就没有注意力去看到自己的优势,基本上是处于迷失自我的状态,更难唤醒自我意识,更难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价值。
成功融入社会的成年人需要学会如何保有自我的独特性。和他人比较这件事情要小心对待。当你成年后,你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了。你在财务、亲密关系、心理等层面的特定问题,都镶嵌在你存在的独特情境中。
你的事业是否适合你,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因为答案也和你生活中的其他细节息息相关。你需要据此决定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及决定要放弃什么,追求什么。
我们的今天和其余每一天都是由无数小的选择和行动构成的,所以我更在意的是能不能试着把其中一两件事做得更好?
这里的“更好”是从你自己的角度和标准来定义的。你能把属于自己的特定明天和特定昨天做比较吗?你能否运用自己的判断,问问自己那个更好的明天是什么样的?你要把目标定得小一点。
把注意力用在自己身上, 关注你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注意到那些一直令你困扰,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东西。
要发现这些东西,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什么在困扰我?” “我有能力改变它吗?” “我真的愿意改变它吗?”
习惯多做这样的练习,你慢慢地不再那么关心他人的所作所为,因为你自己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专注今日,并且追求至善,这样,你的人生轨迹就会让你充满希望。
03 发现美好,平衡痛苦
再一帆风顺的人生,都会遇到挫折和痛苦。每当我们遭遇真实或臆想的不公、突然被悲惨砸中、发现被人欺骗或者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痛苦时,内心深处都会发出对存在的质疑和诅咒。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无辜的人要受罪?这个该死的世界到底怎么了?”
人类在本质上是脆弱的。我们的身心都有可能遭到破坏,也注定会被衰老所摧残,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自然就会疑惑:如何才能保持活下去的希望,期待成长和快乐?
作者彼得森的女儿米凯拉在6岁的时候发现患有严重的多关节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有37个关节受影响。医生说需要置换多处关节,整个成长期一直靠注射和药物缓解疼痛,最严重时候不得不坐轮椅,偶然一次因为一种有效药物,症状消失,也只健康地生活了4年。
在上高二时,她的髋关节情况恶化,医生说必须立即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来好景不长,米凯拉再次接受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还需要进康复中心练习。不久,米凯拉的右脚踝也恶化了,脚踝的疼比胯骨的疼要厉害得多,经常疼得连意识都模糊,疼痛到了崩溃的边缘,已经远不止压力大那么简单了。
这期间,让这一家人每个人都不堪重负。可是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
作者彼得森说:“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情。如果你不限制危机事情对你的影响,最后就只会筋疲力尽。你需要保存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战争,而不是一次战斗。你需要尽力应对组成战争的每一场战斗。”
当你忍不住担心生活的危机时,提醒自己在专门的时间去思考它们。大脑中产生焦虑的部分会更关注你有没有计划,而不是你计划的细节。
的确小的挫折和痛苦抗过就抗过了,但是面临这种拉大锯似的大战役时,得保存实力,不能一下子被消耗掉,把子弹用光,那样就真的很难再站起来。
我有一个朋友失恋,刚开始觉得天像塌下来了一样,甚至会严重怀疑自己,会认为以后再也遇不到爱她的人了。经历了最初的哭天喊地,依然悲伤,这种情悲伤情绪很有可能在这一秒得到安慰平息,但是你不知道在下一秒的什么时刻,突然又席卷而来。
我不可能一直陪着她,我说情绪需要疏导,但是又不能任凭它随时随地肆意扩大,让自己每天尽量控制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使劲痛哭难过,尽情释放,然后就还得该干什么干什么。慢慢地就好了,至少能保持最基本的工作不被影响。
生活很艰难,每个人都注定要遭受痛苦和伤害。
一般当心中无事,无挂念时,心中有闲余带宽能注意到生活的小确幸和美好。作者彼得森说他们家街对面有一只暹罗猫,它非常漂亮,平静而沉稳,温柔而宜人。有时会穿过马路,看看我们,虽然只是半分钟,却能让我们放松一小会儿。
在顺心的日子里,这是我们额外的快乐来源,而在不如意的日子里,这就是我们小小的喘息机会。
越是在痛苦压抑时刻,越不能放弃捕捉这些片刻。因为正是这些存在的美好也许可以平衡生命中无法消除的痛苦。这也许是恰如其分地热爱自己的表现。
许多身患重病的人都毫无怨言地努力生活着,如果你刚好幸运地身体健康,那么你也可能至少有过一位亲戚曾在危机中挣扎过。人们总能排除万难,支撑起自己、家人和社会。失败和崩溃很容易发生,但受伤的人们总是会坚持下去,这种奇迹般的坚韧值得受到赞赏。
面对生命的有限、遭受的不公正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个体都在负重前行,这种努力值得同情和赞赏。如果我们抱着感恩之心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令人惊叹的成就,那么对自我和人类的仇恨就能得到平息。
在一切崩溃时,主动为自己负责,直面现实,这是极端负责任的表现。而另一种选择是,批判现实的缺陷和存在的本质,然后陷入仇恨和复仇的欲望当中。如果你感到痛苦,这其实是正常的。
你要相信命运会把你带到更好的地方,相信改变的过程可以不断纠正存在,这就是探索精神的本质。当生活向前推进的时候,你会陷入暂时的混乱,这虽然会给你带来压力,但同时也会让你产生新的希望。
我们赋予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意义,这些意义的出现表明了你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恰当地平衡了秩序与混乱,让一切都实现了最好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放眼未来,想想看如果你认真照顾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生涯,才能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当我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应该如何改善我的健康,拓展我的学识,强健我的体魄?
你需要先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规划好之后的路线;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平衡好自身的优缺点;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才能控制生活的混乱程度,重建秩序,给自己带来充满希望的神圣力量。
彼得森教授在《人生十二法则》里揭示了生命的底色,生命是脆弱的,人生是痛苦的,痛苦是每个人注定要经历的,就算当下没有发生,也会在未来降临。抚养小孩、工作、衰老、患病和死亡都会让人感到痛苦,而当你需要独自面对一切,既没有亲密关系的支持,也没有心理层面的指引时,情况只会雪上加霜。
但是也正因为拥有脆弱性,我们才有成长和追逐的意义。接受脆弱,迎接成长,你会觉得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发现生活中的善意和美好,能为我们带来人生的快乐。我们能做的救赎和自我修正,就是要在混乱中有意识地选择和创造善的存在。
尼采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人生在世有些事必须你去做,而且必须做好。其实最重要的法则只有一条,就是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承担个人责任,就这么简单。
我是李家小猫,书评人,持续阅读和写作践行者,成长路上陪你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