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曾流传过一个段子: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对于生活在小城里的我们,对上面这个段子里出现的很多名词大多不知道是什么,反正总觉得是高大上的样子。把这个段子通俗一点翻译:你天天辣么努力,却不厉害。
确实,有那么多人如此努力的活着,常理上应该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啊?可是为什么还会停留在“挤地铁”的层面呢?为了节能环保?
其实很惭愧,我也是段子里所描述的群体之一,感觉自己好像是非常努力,不断汲取知识,但依然不咋的,直到最近读了《精进》这本书,给我当头一棒。
《精进》这本书是被称为知乎精神的代表采铜所著,作者通过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考、努力、成功七个方面来和读者交流如何成破解段子里的困境,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下面将我在读书中学到的工具、方法和启发总结出来,仅供交流。
你辣么努力,却不会用时间
啥?不会用时间?怎么可能!
相信很多人都说自己都懂一些时间管理方法,比如艾森豪威尔矩阵法、蕃茄工作法等等,而且大家都把时间看得很重要,书中也指出了要用郑重的态度对待时间,不过,本书介绍的更加根本的方法是,如何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地方。
这个方法介绍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收益值,一个是半衰期。
收益值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给你带来的效益,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
半衰期这个词比较专业,本来是物理化学上的专业名词,这里指的就是你做的事情给你带来效益能够延续的时间的长短。举个例子,抽烟,当时很爽,但当大脑中的多巴胺消退时,这种很爽的效益很快就没有了,所以抽烟就是一个短半衰期的事情。那相对的,健身,就可以是一件长半衰期的事情。
如下图
通过这个矩阵图我们就可以将日常所做的事情分为四类
A、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比如找到真爱,学会一个技能等
B、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比如练字,健身等
C、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玩一下午游戏,买一件喜欢的流行衣服等
D、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比如刷微博,和别人吵一架还输了等
书中建议,少做短半衰期的事件。当我们多做长半衰期的事件的时候,所获得的收益消退的速度会很慢,因此不断做长半衰期事件,收益会不断累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石。
在这个原理基础上,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经典的东西是能够经历时间洗礼的,所以多多接触经典,比天天去关注那些浮躁的热点,给你带来的长期收益,会更大。
另外,书中还强调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阶段性规划,这个规划最好是5年期的,不长也不短,正好能跨越一个人生命中的一个阶段。而这个5年规划,作为一个长期目标,必须要明确。而现实中,很多人都是很模糊,比如有人的规划是我要成为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等等。
明确的目标就是要确定达成目标时的重要特征,比如要拥有什么证书,学位或者学过多少学科等等。当你把长期目标明确化之后,相应的将长期目标分割成可执行的,有挑战的短期计划,这样一个5年规划才是可行,有用的。简而言之就是
长期目标要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短期目标要可执行,有挑战。
你辣么努力,却不会选择
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你自己喜欢的吗?
没有选择的时候该怎么办?
你做选择后会经常后悔吗?
……
我们经常能在鸡汤文中看到“选择大于努力”这样的话,且不说选择和努力这两个要素那个重要吧,单单来讨论选择对人的影响,那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人偏偏不会选择。
关于如何破除选择无能,书中给出了三个方法
第一,寻找最高需求
最经常听到的抱怨就是,我选择的专业、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
可那你为什么还继续停留在目前的状态上呢?那是因为你满足了现状。
就像是选餐厅,如果你只满足于吃饱,那随便一个合格的餐厅都能符合你的要求,可是当你的要求必须是色香味俱全的时候,你可能就要多花一点精力,去对比,去寻找一个最适合你的餐厅了。而大多数人的状态是,在基本需求被满足后,瘫在沙发上抱怨没有实现“色香味俱全”的梦想。
所以,想要找到你心目中想要的,还是对自己高要求一点吧,不要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短期利益,考虑自己真正想要的意义所在。
书中对读者提了一个问题,最近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是?
回答了这个问题,或许你就能慢慢从中找到自己的高要求具体是什么了。
第二、破除假设谬误
当找到了最高需求后,很多人却发现梦想和现实差别太大,于是就开始抱怨,不知道该怎么行动,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现状和梦想之间,是有通路的,只不过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假设谬误,看不到罢了。举个栗子
比如经常能够听到有人抱怨说目前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是在大城市里做专业性质的工作,而现状是在小城市的一家小公司里打杂。因此内心很纠结,自卑。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如下的隐含假设,具体如下图
这些假设看似合理,可是如果我们细细推敲,就会发现其实都是假设谬误,那我们就换一个角度,分别对每个假设,做出其他可能方案的建议。具体如下图
所以,当你在选择僵局之中的时候,自己静下来想一想,是不是给自己设置了隐含的虚假谬误。书中也介绍了常见的四种隐含假设和三种新的思维方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选择阅读。
第三、如何选择最优
当然,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又会面临过多的选择,因为害怕后悔,我们又陷入了选择无能的境地。采铜介绍了一个决策模型,这个模型源自于《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为了简单介绍,我给大家举一个身边最常见的例子。
中午吃什么?
中午吃什么?假设你现在有三个选择无法决定,汉堡、煲仔饭、水果沙拉。
那首先,我们比较这三个选项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比如价格、口味、营养、热量、方便程度等,列出你能想到的能够影响你做决策的因素。形成如下表格
然后你对每一个因素的权重比设置分数,比如权重是0到5之间,给每一个因素打分,如下图
接着,在对比这三个选择,在每个因素上的表现分数,也按照0到5打分,如下图
最终通过权重得分×每项得分得出的分数再相加得出总分,具体如下图
结果就是分数高的,就是你的最优选择。
我是不会告诉你我买房子买车子都是用的这个方法的(偷笑)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用这么具体细致的方法去决策,所以采铜又提出了一个拇指法则,就是说关注你最看重的几个因素,比如,选对象的时候,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能鼓舞,思想上好交流。
你辣么努力,却不会行动
如何让行动更有效率,最好的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是大多数人们都想要解决的问题。可是往往大家行动的结果没法达成我们的期望。
关于这个问题,采铜的意见就只有一个——马上行动!
抛除个人意志力不说,马上行动,是最好的方法。
特别是对一些小的事情,人们往往是想着,这么小的事情,等一下再做也不妨碍,可是,当小事情越来越多的时候,消耗的你的心理精力就会越来越大,反而会给你造成负担。另外,只有在做的时候,才能发现问题,在行动总反思总结,总比一开始就空想好。
当然,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人们这样打算:先把方案做完善了,再去行动。可是孰不知,很多的时候,方案做好了,实际情况也改变了。反而不如先做。
书中提出了一个观念,“个人最小化产品”,意思就是说,把自己现在能够做好的小事情先做好了,然后慢慢的,小事情积累多了,再通过整合优化,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优质结果。这样持续下去,个人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就会慢慢培养出来。所以,马上从自己能做得好的小事开始吧,完成自己的“个人最小化产品”。
采铜在书中还介绍了一个工作方法,我称之为层次工作法。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
首先是将一份工作分成三个层次,核心思考层次,支持性思考层次和操作性工作层次。
其中核心思考层次是整理一份工作最核心最难的部分,拿写文章举例,就是要立意和确定文章思想结构。当完成这个步骤的时候,其实这个工作就完成大半了。剩下的就是支持性和补充性的操作了,写文章的话就是找好素材,分好段落,码字等等了。
当把三个层次分好了,其次,就开始安排时间了,核心思考层次是要一次性完成的,因为这个时候你投入的精力是最大的,思考是最深度的,如果中间被打断,很容易影响效率。支持性思考层次和操作性工作层次相对与比较简单,可以将时间分割开来完成,甚至是和其它工作一起完成。
在做上述三个层次的工作的时候,还可以遵循同质工作法则,即写文字的时候就都写文字,文字写完了,再做配图或排版的其他工作,简单来说,一次只做一中性质类型的工作。
你辣么努力,却不会学习
和国际上的学生相比,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可是,我们将学习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的能力却是非常差的。
所以,书中提出,直面事实的学习,才是高段位的学习。
要做到高段位学习,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把问题做为学习的向导
学习,其实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知识纯粹的记忆知识点,做知识的搬运工,那就没有意义。
我自觉我在看书学习的时候,还是是比较深入了,一般情况下,我会把书的目录先看一遍,了解书的主体结构,然后快速把书过一遍,了解核心点和难点,之后再精读细读,理解知识点,看完之后,我还会做思维导图,总结书的要点和结构。
如果做到这些点,看似好像学习很用力的,但是,还是缺乏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我对这本书是否提出了问题?
然后在书中是否找到了答案?
除了书中的问题,还有其它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这些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够应用?
等等
当把这些问题解决,并把知识通过实践变成技能,才能产生价值,才算是真的学习过了。否则你只是一个知识的存储器,远远比不上度娘。
2、 对信息进行解码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有“不求甚解”的现象,只注重知识的表面,而忽视了内在的含义。书中称发现内在含义的过程为“解码”。做到好的解码,至少有一下三个层次
A、它说了什么?给我什么感受?
B、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
C、它的内部如何构成?效果如何实现?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视角,对一个信息进行解码,往往会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更深度的思考。
3、 将知识进行融合
当我们学习的知识越多,我们就会发现,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书中建议,可以通过知识迁移、知识印证和知识互补的方式,来加深我们对不同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并同时带来新的发现。这里我就不多做赘述了。
你辣么努力,却不会思考
如何思考,相信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往往是想到哪儿就是哪儿,没有自己框架和方法。
书中给我们在如何思考的方面,提出了这样几点建议。
1、 简化思考和表达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通过移动互联网,我们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大脑,当把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无法深入。所以,首先要把我们接触的信息简化,寻找重要的信息来关注。
那如何寻找值得关注的重要信息呢,书中给出的方法是
A,寻找可信的信息源,什么小道消息,不是权威的公众号就算啦。
B,不追逐热点信息,热点往往是人们用来吸引流量的。
C,重事实,轻观点。别人的观点可能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要看重事实。
此外,表达也要简洁有力,关于表达,我更建议去看看结构思考力或者金字塔原理方面的书籍。
2、 思维图像化
将思考的内容图像化,既能够帮助自己思考记忆,又能够让别人更容易理解。具体如何图像化,我还是建议大家阅读一下李忠秋老师的《透过结构看世界》,里面有将不同的思考路径转化为可视化图像的方法和示例。
3、 帮助思考周全的两个工具
思考周全,会给人很靠谱的感觉,但想要全方位思考问题,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书中就介绍了两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来帮助大家实现周密的思考。
工具一、矩阵
矩阵是通过不同维度的不同组合,进而提升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工具,比如乔哈里窗格,如下图
通过不同维度的组合,我们就能发现以前没有想到过的区域,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这个工具真实极好用的呢。
工具二、清单
清单,顾名思义就是将所有能想到的要素全部列在一张单子上面,然后按照这个单子去行动。提前列举好,就可以在行动的时候避免疏漏。
当然清单也是要整理的,可以将同类质的要素放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将不重要的要素从清单删掉以减轻工作量。
你辣么努力,却根本不会努力
其实,努力才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说天赋是无法改变的,那我们能改变的,就是我们努力的程度和方法了。而这个世界上,天赋秉异的人,是非常少的。
,很多人已经开始有觉悟成为成长型心智(努力)的人了,可是这些人却发现,好像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有变得很厉害。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你努力的策略出了问题。
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过木桶理论,所以努力改变自己的短板,而忽略了自己长板。可实际上,木桶理论是形容一个团队的,而个人对于团队来说,就是那一块一块木板。让自己变成长板发挥优势,才是打开木桶理论的正确方法。
通过实际调查,我们也能发现,往往在一个领域里面特别卓越的人,才会被称之为厉害,而这些人,可能在其他领域非常普通。但依然不会影响人们对于他“厉害”的评价。
而我们大多数努力的人呢?他们把精力花在了短板上,甚至有些人把提高自己的精力全部分散了:今天看点心理,明天学点金融,后天再做点其他,好像每个领域他都很努力,可是其实,努力方法错了。
而看上去各方面条件很差的人,如果在一个点上非常突出优秀,那最后却非常有肯能做出一番事业。因为,这个社会协作会越来越紧密,你的弱项,只要能找到和你互补的人去合作,就能够避免。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设计挑战,让自己的长板越来越长‘如何通过投入,让自己及激情战胜意志力。具体方法我就不介绍了,因为,我觉得只要你有了要发展长板的意识,这些方法,你必然会自发的使用起来。
你辣么努力,却不知道什么是成功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在这本书中,采铜也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成功。
首先,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是成功的特质之一。通过探索,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知识资产。
然后,探索的过程是一个理想和现实不断融汇,不断摩擦的过程,二者充分结合,才能打磨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智识。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成功,就是找到一条别人还没有走过的路,并把这条路走完。这就是他心目中的成功。
本书可以说是满满的干货,而且非常实用。这本书从这7个维度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和行动工具,让我们优化时间,做出选择,立刻行动,在行动中学习,冷静思考,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最终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