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阅历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150期“阅”专题活动。

老一辈的人总会说这样的话:我走过得桥比你走过的路长,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言下之意不就是在说你的阅历浅。

从前总不爱听这话,觉得是长辈拿年岁压人。明明说的是眼前的事,偏要扯出几十年前的桥,青砖石上的苔痕都快磨平了,跟眼下的路又有什么相干?

直到去年夏天,我攥着创业计划书跟父亲争执。说要把门店开在新开发的商圈,租金虽贵,可年轻人多,准能火。父亲坐在老藤椅上,摇着蒲扇不说话,末了才慢悠悠道:“我年轻时候,也跟人合伙开过饭馆,选的是刚通公交的路口,以为人流量大。结果呢?公交站离饭馆还有半条街,客人嫌绕,隔壁老巷子里的小馆子,凭着熟客倒比我们红火。我走过的那座石桥,看着宽,雨天桥面滑,得贴着栏杆走才稳——路不是越新越宽就好,得知道哪里有坑。”

后来我去商圈考察,果然发现新铺大多空着,连配套的停车场都没建好。站在路口望着来往的人,忽然想起父亲说的石桥。他没说过多少大道理,那些“走过的桥”,原是把摔过的跤、避过的险,都揉进了平淡的话里。不是要炫耀阅历,是怕我们在同一条路上,再摔一次他摔过的跤。

如今再听这话,倒不觉得是轻视了。长辈提起那些桥时,眼里闪的不是傲慢,是把自己走过的风雨,轻轻铺成了我们脚下的垫脚石。他们不是说“你不行”,是想告诉我们:“我走过的坎,你或许能绕着走。”

前几日陪外婆去菜市场,她非要绕远路走那条窄窄的老巷。我嫌巷子挤,电动车来来往往的,不如大马路顺畅。外婆却拉着我的手,指给我看墙根下那丛薄荷:“以前你妈总爱来这儿摘薄荷,回家泡糖水。那时候这条巷子里有个老裁缝,做的小裙子针脚细,你周岁穿的那件红布裙,就是在这儿做的。”

说着,迎面就碰上卖豆腐的张叔。张叔笑着递来一块热豆腐,外婆摆摆手:“不用不用,上次买的还没吃完。”转头却跟我轻声说:“张叔家的豆腐,要等下午三点后买才好,上午的豆腐刚出锅,水分多,下午压得实,炖豆腐羹才香。”我愣了愣,这些细碎的讲究,我在超市买豆腐时从未想过。

走在巷子里,听外婆絮絮叨叨说从前的事,说哪块青石板下曾有个小水洼,雨天要踮着脚走;说哪家门口的老槐树,夏天能遮半条街的凉。原来她嘴里“走过的路”,不是冷冰冰的距离,是藏着烟火气的记忆,是知道哪家的菜最新鲜,哪家的老板实诚,是把日子里的细枝末节,都酿成了生活的窍门。

后来我自己去买菜,试着走了那条老巷。果然在三点后找到张叔的豆腐摊,买回去炖羹,竟真的比往常紧实鲜香。咬着豆腐时忽然明白,长辈们说“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长”,从不是要摆架子,是他们把岁月里攒下的“小门道”“小经验”,都裹在这句朴素的话里,像把晒好的干货仔细收进罐子里,盼着我们日后用得上。

就像外婆记得巷子里的薄荷,父亲记得石桥的湿滑,他们提起那些“桥”与“路”时,从不是要彰显自己的阅历,而是想把生活里的甜与暖、险与难,都悄悄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在往后的日子里,吃到一块好豆腐时能想起老巷,走在湿滑的路上时能想起石桥,少些磕碰,多些安稳。

如今再听见这话,我会笑着点点头。不是默认自己阅历浅,是懂了这份藏在话语里的牵挂,那些他们走过的桥,跨过的坎,最终都成了照亮我们前路的微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