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恐惧“拒绝”这一天然属于我们自己的权利。婴儿时期的我们最是直白,我们善于将我们的所有情绪都露于表面,我们不喜他人碰触的时候我们可以当面直接的拒绝他。当我们进入青少年,我们虽然还是可以直白地表达我们的拒绝,但是开始小部分的妥协。当我们成为青年,人们眼中的摆脱了不懂事阶段的成年人(虽然并非完全意义上能够成熟处理发生于自己身边的事务的成年人),其中大部分就完全地忽略了自己生来便有拒绝的权利,或者认为自己虽有拒绝的权利但是不敢轻易地使用,认为它一经使用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然后从这个阶段开始分化,有些人慢慢步入中年,越来越成熟,他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而有一些人还是不断的陷入想拒绝又害怕拒绝这个大坑里。
当我们进入青年阶段,我们正式开始像一个社会人一样生活,我们开始处理越渐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包容你,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开始给你带来损益,且后果由你自己承担的时候,你越来越害怕拒绝别人。
典型例子--大学生作为一个大学生。
我们不太拒绝我们的老师,一般老师有任务交给我们做,或者有一些琐事要我们做,我们基本上不会拒绝,因为我们认为一旦拒绝老师就会给他造成不好的印象,也许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虽然事实上即使你做了老师也不一定记得你。或许此时你有其他想做的事,或者想要享受属于你自己的空闲时光,但你不会拒绝。
我们不太拒绝我们的同学,身处大学,你能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会被认为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大学生,目前社会上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观点,例如一个人情商的重要性高于智商,大学生进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等等。你一直心向往之,希望成为一个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而这一切的开始便是:和同学打好关系。所以你开始放弃拒绝的权利,有一些很麻烦很琐碎的事他不愿意做,推给你,基于你认为如果我拒绝了我有可能会被他讨厌,然后我们之间的友谊小船就会翻掉,你替他做,以及大学中“常见的考试作弊”等等,你真的认为你维持了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吗?
不!
首先关于老师作为他的学生,帮老师做一些小事是非常正常的,他教授你知识,不以所谓利益交换的观点来看,仅仅基于一种感恩的心态,你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老师帮忙。但是如果老师有过多的事情要你做,你是否应该考虑拒绝。但我认为当你处于研究生阶段则要考虑利益交换问题,你所做的这些琐事,老师是否给予回报,如果并不能够给你带来预期的回报,甚至比预期差了一大截,你是否考虑拒绝(前阶段某研究生自杀所带来的思考)。
其次关于同学,我认为当处于同学、朋友这样平等的地位来说。帮忙与否首先基于他是否值得,其次基于你愿不愿意,即使这是一件极小的事,但你就是不愿意做,你是否可以拒绝,如果你害怕拒绝的后果,我们来假设出现两种坏的后果,第一,他因此拒绝和你做朋友了,那么这个朋友你可以就此放弃,他选择你做朋友的目的仅仅是因为你可以帮助他;第二,他虽然表面不说,但他心里耿耿于怀,可见这是一个小气的朋友,并且他没有做朋友的自觉,他不认为朋友之间有拒绝帮助的权利。但也可能出现好的结果,他没有在意,转而寻求他人帮助或者自己做了,但并未因此耿耿于怀,你们还是和以前一样,那么恭喜你,在你和他相处的这段关系里会出现一个良性循环,他可以接受你拒绝,以后你和他相处也不必勉强自己帮一些不想帮的忙。当然我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但是你不想帮对方也应该接受你的拒绝。可是在你的朋友遭遇困难的时候想你寻求帮助,当然你有拒绝的权利,但是基于道德要求你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不应当拒绝。
我们为何越来越害怕拒绝他人,无非是我们害怕拒绝的后果,所以当你拒绝他人之前首先按考虑会出现什么结果,如果是你可接受的那你就可以拒绝,如果是不可接受的那就只能忍受。人这一生中在你懂事之后就长时间处于一个忍受的阶段里,学会拒绝,学会释放自己,你有说“不”的权利,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不向往伟大,我认为首先满足自己的需要才是正常生活。
最爱金智媛小姐姐~( ̄ ̄~)~放一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