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时难别亦难。 即将毕业的日子就像刚高考完时的模样——成为改变自己人生道路的又一个岔路口——父母眼里的。
初见大学喜欢那份不着边际的自由,呆久了其实无所谓哪里,只要自己学不必勤,他人对自己管不必严。习惯睡前看《The Lie We Live》我们都是精英的工具,他们拥有的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地下的资源,而是地上的我们。我们服从他们制定的规则,日复一复,祖祖辈辈。
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最打动的自己不是荡气回肠的誓言,而是类似强大自己获取权力的鸡汤。
身世和背景决定了太多了东西,把一切概括归结到最后不过就是“环境”两个字。
环境的可怕源于这玩意的蝴蝶效应。—— 身边的每个人都受自己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而把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传达到你的身边。N年之前,很偶然的机会你老妈看到芭蕾舞真好,那么恭喜你将被芭蕾一生。
就像现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像两只嗡嗡的苍蝇整日在耳边萦绕。——这是很多人的经验,我的父母也如是说。
想着工作之前写点东西,却总让懒惰把心境把打败,像它在摧毁学习,运动,爱情时那样。懒惰是个恶魔,它摧毁世间一切的美好。比如: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懒惰推进了创新,促成了进步,却又推翻了理智,推翻了人性。 把成长的过程简单的概括为“成熟”过于不负责,但“理性”却足以担当此重任。
成熟是权衡利弊,理性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成熟是趋利避害,理性是效益最大;成熟是追高杀跌,理性是钟爱之物虽九死犹未悔。
大学想做的事太多,却也只能让这句话中多了个膈应人的想字。 上大学之前甚至没有出过省,上大学之后却跑遍了很多地方,好多的省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 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永远都做不到。
关于选择和坚持: 常反思,常纠正。 总是去追寻年长者的生活,再慢一拍输掉,去嘲笑别人的无知。
是呵,我自己在追逐你们所仰望而不能理解的人了。 成长注定是一条坎坷的路,既然不想跟别人的路,那就去开辟属于自己的生活,用激情、智慧和坚持去将一切碾碎。
从此我不再年青,也不在苍老,我只是我,不再以任何人,任何价值观,作为我前行的标杆。 做自己想做的该做的,然后头破血流的去挣扎,因为喜欢,因为爱而选择,就不应该放弃。
关于个性和适应:不迁就任何人般的让自己独立,转身却发现早已被孤立。 对的起自己就好,然后去偏执的用错误的方法去让自己孤独,或许本身的准则就已出错。
想起哈佛大学 Sande教授提过的问题:什么是谎言? 我们是否应该去说谎? 如果不允许说谎,我们又应该以何种方式去说善意的谎言?
Sande教授提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例子:如果朋友送你条领带,很丑,朋友问你:这领带怎么样,满意吗?你不能撒谎说很漂亮、很满意,但显然你又不能告诉他很丑。但是你可以说:谢谢,这条领带很特别。
非常精彩的美国式方法,曾经一直觉的中国人缺乏像国外的直白的和坦诚, 却发现诚合适的相处的方法,才会有真正令人心旷神怡的魅力。
关于理想和现实:大帝曾不止一次提到循环。当年末看到上海打工仔工资掉落在马路上,伴着大风疯抢的人们,突然不知道满腔的愤慨应该发泄到何方。
或许真的是循环——热血少年,我会想着能不能帮他捐款;可如今的我只能去痛骂路人,不是因为长大而漠视,而是长大才发现原来一切的想法都需要物质的支撑。 我相信,这不漠视,而是奋发的力量。
不能去改变他人,最好的途径就是改变自己,把成功简单的定义为有钱或许不对,但有钱能改变许许多多,无容置疑。
关于痛苦和失败:挫折,挫败、曲折。艰难也好,困苦也罢,生活让我们懂得了生,但却永远不会把我们的信念踩灭。
失败了又能怎样,从新来过照样过的洒脱。 退一步海阔天空,避开锋芒,和世俗的一切,去用心发现生活的机遇。 虽然过程会艰难困苦,虽然这一路仍然布满荆棘。
关于跨越和脚踏实地:我们都一样,会在这个年龄、这个阶段去试探、追逐一些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东西,然后用或书上、或网上道听途书的细枝末节去跟别人大肆吹嘘。
不经历又怎么会懂呢?接触这些,能让我们在真正遇到之时多一份从容,但也少了一份最痛的经历。
喜欢在全心全意,抛开一切的去经历,然后把痛苦无限放大,有了份心底了从容,且多了些痛过之后的思考。放开一切的去经历,不去考虑我们所看到的细枝末节,这个一个可放纵的年纪,青春最珍贵的或许就是给了我们每个人去经历的机会。
到即将毕业的时候,才终于懂了:原来读书要随缘,行路要有方。
人生有那么多选择,你至少应该勇敢一次,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放下世界给你的规则,再用力去活,用力去闯。 ——经常在朋友圈看见一段话又让自己心潮彭拜。
总是知道应该怎么走,内心的声音在不停的呼喊,恍惚间竟有了回音,可惜的是总不够勇敢。
感谢身边正能量的你们,无意间的一些话,无意间的一些事都会让我重新出发。
闷热冷风从窗吹,也无眠,也无情。世间从无事事顺,事将来,是从头。从头收拾旧河山,褪下旧衣换新裳。不畏艰险不畏嘲,学得老杜风雨安如山。我欲将那天上星辰采,需先学得愚公愚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