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梦海扬帆 文章编号:0216
——参加学校“一齐三比”课堂教学比赛活动的感悟
【内容摘要】课堂是教师的自由王国,也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土壤。教师教学只有立根课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教师用心、用情、用智慧去开启学生求知的心门,才能找到高效课堂的钥匙。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考 图文转换 徽标
崀山培英学校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2018年元月4日、5日集中开展了“齐参与、比理念、比技艺、比效率”的智乐课堂“一齐三比”教学比赛活动。本人承蒙专家评委组的厚爱,有幸摘下了高中语文组的桂冠,倍受感动,借此机会,谈点浅薄的教学体会,与给各位同仁商榷,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谈谈本堂课设计的看法。
本堂课作为高三第一轮复习课,旨在应对高考,让学生熟悉高考“图文转换”这一考点的要求,明确考试的方向,设想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寻找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方法,总结提升为高考解题规律性的技巧。因此,课堂的教学目的性很强。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
1、了解高考对“图文转换(解读徽标)”题的要求。
2、学会解读徽标的方法、解题步骤。
3、链接高考,巩固练习,明确应试对策。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解读徽标的方法、解题步骤,想象能力的培养。
其次,简单谈谈本堂课授课过程及教学方法。
本堂课,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引入话题,衔接高考。两个徽标导入图案,一是品牌企业徽标,一是学校校徽。
我着重学校徽标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因为这个标识在学生校服有,教室内讲台前墙壁上也有。学生兴趣很高,讨论热烈,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但我并没有谈出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归纳学生们的认识,顺势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衔接高考对此类图文转换——徽标类题型考点的解读。
解读考点之后,我对此类题型的命题的方式、解题的方法、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点拨,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典型例题,具体解读解题方法的操作步骤。小结解题方法具体步骤后,此时,我让学生把学校徽标的图案及寓意解读形成文字,并进行个性展示,当然,允许他们充分讨论。随后,我又设计了“中国环保标志”徽标构图元素及寓意的题目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检测,分小组讨论,小组推举代表展示成果,我适当进行点拨。再之后,便是课堂总结及练习布置了。
第三,认真梳理课后的反思。
上完课后,我主动找到资深评委谈我本堂课存在的问题。我虚心地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课后,我也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我认为:
1、本堂课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具体讲述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操作性很强。
2、本堂课生动活波,学生参与度高,寓教于乐,体现智乐课堂的“智乐”。
3、本堂课是自主研发的原生态课堂,体现教师课堂的智慧,教学研究深刻。
4、本堂课学生想象联想能力的研发不够,有待进一步探讨。
5、本堂课课件设计不够精美,有个别地方与教学进度不太匹配。
6、学生互动性效果不是很好,教师的课堂操控能力还不够游刃有余。
第四、积极探讨教学良策,寻找高效课堂的钥匙。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方法是制胜的武器,成功的关键。因此,积极思考教学良策,是寻找高效课堂的钥匙。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潜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
良策一: 教学设计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敢于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不要只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潜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贴合学生的学习潜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考试卷得灵活度相当高,可以说没有1分死记硬背的题目,就连文言默写题也是理解性的默写。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务必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潜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务必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潜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资料,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良策二: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本次教学比赛活动,我全程参与了听课评课。我个人觉得有些课堂表演太多,缺乏扎实的训练,课堂显得浮华,有点花拳绣腿的味道。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资料,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就应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带给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样能切实地提高语文潜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良策三: 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用心性和创造性
我始终赞成课堂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而且我认为教师不但是教学的主导,和学生一样还是课堂的主体。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教师不是死扣课本的教条主义者,学生也不是死记硬背的机器。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好处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用心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透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本堂课,学生对学校徽标的解读是多维度的,到目前为止,我都没有给出也不可能给出精准的答案,因为,我不是图案的设计者,更何况答案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觉得趣味无穷。
良策四: 课堂教学必须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应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本堂课,我个人认为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亮点明显。徽标题解答的具体步骤一目了然,有方法指导,有具体实际操作,重点难点融于一题,学校徽标的解读是课堂就地取材的亮点。其实,语文对新课文的学习更易于把握。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找到问题,表现自己的思想,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简单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还能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