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写读后感呢?在老师布置的课外读物中,孩子们很多是为了写读后感而去看书的,从好的方面讲,孩子们读书目的很明确,但反过来讲,为了读后感去看的书,孩子们能体会到书的精髓和全貌吗?因为写读后感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很有压力的事,在看书的时候时时想到的是文章怎么写,就失去了阅读的平和心情和体会意境的心态。
那是不是说,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写读后感呢?不是,我自己读书就非常喜欢写读后感,每次读完书写读后感的时候是最畅快的,因为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孩子,能把一本书一次看完的机会不多,中间间隔时间长一点对全书内容的连贯性就欠缺些,还有些内容偏深奥一点或偏生疏一些的内容,有些内容需要全篇理解才能融会贯通。所以,我有个习惯就是看完一本书后会再快速地浏览一遍,梳理一下全书的脉络,对喜欢的或打动我的篇章再回顾一遍,然后就可以写读后感了。
读后感是阅读的升华,给自己的阅读留下痕迹,对孩子来说,即使不是所有阅读的书都写,一些重点阅读和精读的书我还是建议写读后感的,但除了应试和老师布置的有标准格式的作业,不要给孩子设条条框框,也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评判,让孩子随性发挥,给予孩子充分的欣赏和鼓励,这样孩子就愿意写了。我们从二年级开始,很多练笔的内容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读后感。从最开始的时候,找文章中的词句说喜欢的理由、模仿创作、跟作者学写作、再到一般意义的读后感,有时候我会把我自己的读后感跟她分享,越写就越有感觉了。附几段不同时期的不同格式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二年级:我喜欢《挖笋篇》,因为我从里面学会了一个俗语“雨后春笋”。因为春笋在土里的时候养分很足,但是水分不够,下了一场雨后,水份够了春笋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生长,也就有这个俗语了。
三年级《跟辛弃疾学写作-水龙吟》:我觉得这首词写得很好,因为第一句就像开门见山一样奇妙,水怎能随着春天去呢?秋天怎么会无边无际呢?还有第三句,先描写了落队的孤雁,又描写了词人自己,这样的方法真好,我也要学习。词人用了以事物联想的方法写了看到鲈鱼想到了家乡,可是国家都已经快灭亡了,家乡还可能安稳吗?不可能!这种写法很好,值得我学习。
四年级《读「小牛顿·遇见2050年的未来」》:我看完这本书后,立刻就被未来的高科技镇住了,具体怎样?听我慢慢说来。未来的屋子功能很齐全,叫“聪明屋”,里面的装置十分懂你的心意,你一进门,空调,灯……你想要什么,它就给你开什么。机器人在未来家里是必备的,什么活都可以由机器人干,除非你想运动一下。再说冰箱就更绝了,它不仅能提醒你哪些东西快过期了,还能知道冰箱里的东西是不是快吃完了,帮你上网订购吃的。更奇妙的是,在太空里穿梭旅行成了普通的事情,可以通往火星,让你大饱眼福。
五年级《窗边的小豆豆》:多次被退学的小豆豆,在来到“巴学园”之前是个调皮的小捣蛋,但来到巴学园后,却乖乖做好每一件事情。跟着小林宗作校长先生一起在大礼堂里“露营”,去“大海温泉”里游泳,自己学会独立做饭……小豆豆的转变是因为遇到了小林先生这样善解“小孩子意”的大人。
小林先生非常近人情,和蔼可亲的态度令作为读者的我感动连连。我一边看一边想,我以后也要办一所这样的绿色学校,在校门旁边装饰一些树木和花草,把校园打扮的美美的。为了当好校长,我一定要努力!
小林先生就是这样温暖人心,如果你想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就去《窗边的小豆豆》里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