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蕙心
今天读了《富兰克林自传》的第一部分,主人公还处于少年时代,对于这个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这位伟人来说,隐隐约约也能看到这位天才少年的成长轨迹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旧知】
理论知识:
学校教育在个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新知】
1,10岁时,我被领回家帮父亲做事情。有一次我动员了几个小兄弟,把本来准备在盐碱滩上修座新房子用的一堆石头来个蚂蚁大搬家,建立起我们的小码头。第二天一早,工人发现石头不见了,追查到我们并告到家长哪里,于是被各自的父亲狠狠收拾了一顿,虽然我口口声声说这项工作如何有用,但父亲说不诚实有何用,说的我心服口服。
我的解读:关于诚实教育上,就事论事,来不得半点的溺爱,不要认为孩子不懂,从小在孩子心中种下诚实的种子,将来定是一个诚实的人。
2,父亲总是注意引起某种巧妙或有用的舌头,启迪他的孩子们的思想。这么一来,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生活行为中善良,正义和谨慎之类的表现上。
我的解读:第一,教育中的启发性原则。在孩子少年期有很好的一个开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的行为品质和心智品质。第二,转移注意力。在教育孩子上这是一个良性的引导,比直接应对更能缓和孩子的情绪和事情的冲突。
3,我不爱干父亲的老行当,于是他带着我出去遛弯儿,看看木工,泥瓦匠, 车工,铜工是怎样干活的?这样他就能可以看出我的爱好来。由于我是嗜书成癖,终于是我父亲决定让我做一名印刷工。
在做印刷工时,我针对一个问题和伙伴写信争论,父亲发现后趁机给我谈了谈文笔,说尽管拼写和标点正确而言,我比对手强。但在文笔的优雅、章法的严谨、表达的明确,方面差了一大截,并且一举例印证让我心服口服,我发现他的话十分公正,从此以后就更加注意文笔,下定决心努力改进。
我的解读:这是家庭中的因材施教了,根据兴趣爱好去找相应的工作,以兴趣为导向,深专下去,才有了后来的成绩。同时,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的耐心、公正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行动清单】
1,注意养成教育,从小培训孩子坚强、诚实、勇敢这些良好的品质。
2,教育自己孩子和班级孩子上,要足够耐心,突出差异,深入因材施教。
3,启发式方法比填鸭式教育的优势:让孩子得到的是学习方法和开蒙智力,而不仅仅是知识。多思考,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