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的时间眨眼而过,又一个春天来到了。有一天,我所住的楼下,开了一家小铺,不多的零食,让人质疑着小铺存在的必要。但它的到来,却引起我的好奇,因为主人就是这残疾的男孩,和他的母亲。
我住的小区,算是一个大型社区,它有自己的门面房,但属于个人拥有。近十年里,小区几乎全部门头的闲置,让购买者生了悔意,让租房者望而止步。可偏偏有人要逆流而行,大概就是看好了它低廉的房租吧,租房者就是这位残疾男孩和他的母亲。
这间门头,和以前他在学校路边的房子大小差不多,只是里边的商品,这次主要面对的是成年人。和从前的模式一样,母亲看店,儿子还是跑外,先前依然是糖葫芦,后来开始跑快递。两年前,他瞅准时机,又加盟了一家快递店,这次的和多年前一样,只不过不是雪糕批发,而是快递驿站,店址就在小铺里。
实际上,他的店面很小,只有半间房,另一半是小区居民的储物间。随着业余的拓展,前不久,隔壁有家卖纸品的店铺倒闭,男孩趁势收过来,这样,店面扩展成了两个半间。很奇怪,一个半间快件满满登登,两个半间又摞满货。
今天回家,走到他门头前,车子绕了路,为什么?一件件网购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涌进,都“溢”出门来。
小小的快递店,一到下班放学尤其忙,取件的人络绎不绝。小店买卖红火,这让母子两人整日没有闲暇,吃饭都是快餐,虽然如此,但两人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