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19连涨!2023年养老金上调确定,你能够多领300元吗?

作者:李云飞|来源:原创


进入7月份以来,全国多地就陆续发布了2023年的养老金上调方案。根据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通知,从2023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和机关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调整比例按照2022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3.8%确定。

这次调整针对的人群是在2022年12月31日前已经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且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这样他们就可以参与今年的养老金上调方案了。

现在多地就已经明确声明,今年增加的养老金发放到账时间是在7月31日之前,一次性补发2023年1月1日到2023年6月30日之间上调的养老金。

说完了今年养老金上调的比例以后,我们再来说一说今年到底能够上涨多少钱?

上调3.8%当然不是在我们养老金的基础上直接增长3.8%,今年养老金上调的方案还是以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就以河北为例,定额调整为40元,这是指在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统一增加相同额度的养老金。另一个是挂钩调整,还是按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缴费年限每满一年每月增加1元,还有就是按照本人2022年12月发放的月基本养老金的1.4%每月再增加基本养老金。而在倾斜调整方面,河北今年规定年满70周岁不满75周岁,每人每月增加20元;年满75周岁,不满80周岁每人每月增加30元;年满80岁以上的每人增加40元。

这样算下来,如果我们的退休金是5000元,缴费年限为40年,又是年满70周岁的话,那么我们今年的退休金就可以上涨:定额调整40元;加上缴费年限40年,每年一元又是40元;还有就是多缴多得的5000元再乘以1.4%等于70元;再加上倾斜调整的20元,总共是170元。

如果在同等条件下,想要退休金上涨超过300元的话, 那么其个人退休金就要达到14300元,这个退休金我相信很多人是达不到了。不过话说回来,在相同的条件下,退休金越高的人上涨的幅度就越大。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表示不理解了,国家不是要打造共同富裕吗?应该退休金多的人少涨或者不涨才对。如果国家真的这样实行了,这对那些退休金少的人是相对公平了,但是对于那些以往多缴养老金的人来说又是不公平的。

所以说,国家的这一碗水真的是很难端平啊!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在出生率每况愈下的今天,为什么养老金还要实现年年涨,已经连续19年上涨了,这样不是在给国家的养老基金造成巨大的压力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20年,由于实施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等政策,尽管财政补贴超过2万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仍然高达6219.17亿元。更有专家预计,未来5-10年,我国养老金的缺口数额将高达8到10万亿。现在就有很多人都在担心,按照这个速度涨下去,等到我们这一代人退休恐怕都未必能够领到退休金了。

其实,国家上调养老金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物价在年年涨。如果物价上涨养老金不涨的话,这样就等于养老金在每年减少。这样一来,会给那些退休人员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二来,如果养老金年年都在变相地减少,这样谁还会再缴养老金呢?这会比少子更加可怕。

所以说,在养老金统筹这块国家其实也是很难做啊!那么在接下来国家又该怎么办呢?

在国家一直提倡提高生育率效果不大的情况下,接下来国家会朝两个方向改变:一是延迟退休,这个方案已经讨论很久了,未来我们退休的年龄有可能到70岁也不奇怪;二是除了延迟退休以外,还将会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这也就是说,最低缴费年限15年也要提高了,或将达到20年、30年。因为我国目前养老金的缴费年限在世界上来说都是最短的,像德国、日本领取全额取养老金需要累计缴费40年。

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就建议,应将最低缴费年限提高10-15年。他说,假设一个劳动者30岁就业,那么按照现有制度,缴纳15年基本养老保险,也才45岁,还有时间和条件继续缴纳。

虽然这些政策对填补国家养老基金的缺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喜欢这两种政策,特别是对于那些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如果延长了参保年限,缴纳费用也会有很大的提升,这样无疑就会增加了个人参保的经济压力。

养老金年年涨我们当然高兴,但是在面对养老基金缺口巨大的今天,延迟退休和提高最低缴费年限又是我们不喜欢的。

如果把三个问题同时给你选择:多生孩子,少领养老金,延迟退休以及提高最低缴费年限,你会选择哪一个?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李云飞,知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大型食品连锁企业CEO,从事互联网及实体连锁行业16年,曾被搜狐网、网易财经、腾讯、凤凰网、中讯网、百度等知名媒体平台相续专题报道,擅长财经知识分析,创业指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