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小城市的年轻人,他们的焦虑从没消退过
一直在构想作为新用户,我的简书该写些什么。键盘噼里啪啦敲出一个段落,就言穷词尽,预想的情节和词句很难再写出来了。说起来,这段儿正经历的是此前的人生从未体验的困难时候,于一个陌生逼仄的城市,干一份不甚满意的工作,小城平静得波澜不惊,以致于工作后我每个周末都会往返主城。不为别的,只想快些赶回去,融入到九十公里相隔外的主城弥漫着的喧哗和热闹。
在小地方呆越久,内心焦虑和惶恐便跟着岁月叠加。我在的小城,照理来说地理位置称得上优越了。据成都一百八十多公里,坐绿皮K字头火车两小时车程,坐D字头的和谐号一小时车程;据重庆就更近些,九十多公里,绿车皮的K字头火车往往在夜间,坐过一两次,到北站需一小时,动车则四十多分钟。单从距离来看,小城紧邻着主城,也如愿被划入重庆大都市区,但是其间的生活,却是完全迥异的。
年轻人来小城市发展,最直观的感受是隔阂。我所处的小城,在中国估计连七八线都算不上。小城被一条江切割成两部分,筑滨江路的一侧是老城,另一边是新城。老城的建筑错落有致,沿着滨江路建起来的一堆高楼是这座小城的新贵,也是小城唯一可以称之为商圈的地方,这里吃喝俱备,除此之外,再无一处可以称之为商圈之地。河对岸沿江铺开的是杂草丛生的毛草地,约莫二三十米的陡坡上就是小城的新城所在地。新城的格局有些像老成都,低矮齐整的七八层的建筑物居多。因此为天府之国一部分,地势平缓,有别于重庆其他地区纵横捭阖的地形,在新城的建设上,城市的面就摊得很开,铺得很大。
新城建好之初,行政中心就率先搬了过来,唯一的一点烟火气就得益于此,行政机关搬迁带来了一点人气,除此之外,这个号称100多万人口的城市就显得有些门庭冷落车马稀。尤其到了晚间,九点之后,接头就看不到什么人了。
在大城市生活了很久的人,可能会觉得小城市的生活轻松,惬意。尤其到了现在这个网络时代,我在小城市也能很快获知外面的信息、也能网购、也能敲敲键盘跟人聊个天。除此以外呢,这里的人群偏老龄化,缺乏活力;这里人口素质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能陪你谈天说地的人屈指可数甚至没有,在小城市你会发现放下手机跟身边的人聊上几句,就变得格格不入,你说的东西他们不懂,他们聊的内容你觉得无趣,偶尔矫情一下聊点情怀,他们会用奇怪的眼光看着你,一种让你无比孤独的眼光。有追求什么很难被人理解,就算理解也不一定帮得上忙。 此时你也许会明白为什么找对象要门当户对么,因为经历、眼界、见解都差不多,才容易找到共同话题,才容易有共鸣。
在小城市,有一个“编制”比有梦想重要。在小城市的人眼里,你身家千万,也比不上他们眼里街道办里端茶倒水的小李子。并且这种状态并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要是能在小城市混一个编制,基本可以在一个小地方成为上层人士。
如果说一个习惯了大城市生活的人去一个小城市工作有什么顾忌,我觉得排在首位应该是孤独。当年高中语文老师跟我们讲起过:当年她有机会留在主城,但是选择了小地方,后面再想回到主城去,却发现在小城市的慢生活呆久了,自己已经跟不上主城同侪的节奏。
我现在时常想起高中语文老师的话,时常忧心自己会不会如同她一般被小城市同化、腐蚀,最后沦为这个城市的附庸。从大城市来到小城市,或许会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但如果没有足够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力,或许很快就会被周围的环境和人同化掉,变得一样散漫和平庸。一个本来就习惯孤独的人,平日里爱好就是看看书种种花草,与世无争也不太跟人交流,活在内心世界里就很满足,像个世外高人一样过的淡然,那小城市的生活对他来说倒也无妨。
这漫天牢骚看起来可能有点矫情,如同我此刻纠结焦虑的心情,当初作出这个选择的是我,如今要承担这个选择的恶果的也只可能是我。外在一切看起来都不痛不痒,父母无法理解,朋友无处倾诉,于是索性佛系一点,反倒轻松自在。但抛弃刻意掩饰的淡然,剥开浓稠粘液包裹的躯壳,埋在心里头对前途的焦虑,对未来的惶恐,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