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马丁·塞利格曼,当代美国心理大师,1998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结构体系。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论述了促成人类不断改变的难度,揭开了自我改变的秘密。
我觉得《终身成长》中的成长型思维,一些神经学、脑科学的基础,一些心理机制、冥想、催眠,比他这本书还要全面,当然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首先,一件事情的深度概念:第一是生物层面——我理解为此层次细分从浅到深为 惯性回路、潜意识、神经(决策机制)、基因等等。
第二是证据层面——我理解为习得性的,一种证据的惯性,潜意识感觉怎么样的。可以通过修改潜意识的代码,或者通过像老师对待学生一样自己引导自己,自己提供新的证据打破原来的证据,或者分解掉。
第三是信念的力量层面。作者认为主要看信念的适用范围,范围越广,改变难度值变大。有些信念会被人无限推广(甚至跟当时信念形成完全无关的领域),把很多不好的现象都归结为这个原因,从而进一步加大信念的影响范围,又进一步强化。这种情况下,改变起来就会很难。我认为这种情况可以一是切断信念不合适的推广渠道;二是从根源来限制这个信念再进行这个信念的改造。有些使用范围很窄的信念就比较无力,比如认为蛇危险怕蛇不太会影响到对其他动物的态度。我觉得还有,要学会独立思考,很多事情之间是根本没关系的。
一件事情,往往三个层面都具备的。
作者举了例子,比如地震给人们留下心灵创伤。
第一在生物层面,面对打击出现的神经循环、基因基础比较弱。
第二在证据层面,地震给他们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个世界太残酷了,就算我活着也没什么希望”而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很容易被找到,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悲伤或痛苦看的事情经常发生。即使有好的事情,你也会觉得幸福的基础太脆弱了,一切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改变。这当然啊,不是废话吗,就像正弦波,有上面才有下面啊,像道德经说的,然后这些人就在心里层面加大了对下面的关注。
第三在信念层面。把所有负面事件都归结到“这个世界太残酷”这个信念里,导致他的适用范围变得特别大。
综合分析,像地震这类事件对人造成的创伤,改变起来确实较为困难。作者建议比起强行改变自己的深层价值观,我们更应该学会“接纳”自己(此处就是终身成长里说的成长型思维啊!!!!!比如智商,压根不是一个恒定值,成长型思维的人更愿意去接纳现在的自己,然后去改变啊),接受这个世界存在一些残酷的命运,在接受的基础上,学会跟痛苦相处!!!!然后,再去尽力改变那些我们可以改变的东西,依靠家人、朋友的抚慰和陪伴,去慢慢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书中第二部分是说,认清现实,对无法改变的事情,要积极接纳。积极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非但不是消极的表现,反而是让你集中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去,从而创造生活的良性循环。这样的改变,永远不嫌晚,随时都可以开始你的行动。
我觉得可以有些变化,就是有些事情,可以有限度的改变。
第三部分是说对于能够改变的事情,怎样努力去改变。
第一,只有不念过往,才能不惧将来。不能把所有东西都归结到童年,大部分社会事物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不会是单一的因素,把所有问题归结到一个因素,那其实是一种逃避。很多人格特质,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可以重新塑造和改变的。
第二,如果你已经决定改变,但不知道从何做起,作者建议是从那个目前困扰你最深的一个问题开始。哪怕,这个问题是最难改变的、生物层面的问题。... ...你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勇气,拿出和它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它很难就放弃。比如,焦虑,就是很难改变的一种情绪。正常的就效率是有好处的,我们不必在意,但如果你觉得它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工作和生活,那么,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坚持每天做放松式训练,很多年以后,也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这个就可以参考富兰克林怎么形成习惯的,斯科特杨等等。
第三,改变之前,要明确改变的结果(目的)是什么,避免行动偏离了结果。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长期改变的过程,但智者能够有一种切合实际的乐观来对待,尽最大勇气去改变那些能改变的,认识和接纳那些不能改变的,从而更好掌握自己的人生。明辨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