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三:在平凡里长出的清醒,比分数更绵长
高三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像个沉默的计时器,每天撕下来一张,就像从指尖漏下去一粒沙。我总在晚自习抬头的间隙盯着它看,看那串数字从三位数变成两位数,最后停在个位数上——那时心里像揣着只乱撞的鸟,既盼着它快点走完,又怕它走得太急,把我还没准备好的底气,都撞成了碎片。
一、那些没说出口的“野心”,都藏在草稿纸背面
我不是那种天生醒目的学生。成绩中游,不算刻苦也不算懈怠,扔进人群里,就像水滴汇入河流,连个涟漪都泛不起来。可高三这年,心里偏生钻出点不甘的芽。
晚自习的灯光昏黄,照在堆积如山的试卷上,也照在我偷偷翻过面的草稿纸上。那里没写公式,没列解题步骤,而是歪歪扭扭地写着“要考去南方”“想让张老师说句‘你进步了’”“要让以前觉得我‘就这样’的人,吓一跳”。
甚至有过更荒唐的幻想:高考那天,我像武侠小说里打通任督二脉的主角,下笔如有神,连最难的数学最后一道大题都能算出两种解法。成绩出来时,我的名字排在榜单最前面,昔日同学围过来,语气里带着惊讶和羡慕,老师拍着我的肩,说“早知道你可以”。
这些念头像夏夜的萤火虫,明明灭灭。大多数时候,我还是趴在习题册上,对着一道解析几何题皱眉头,算到第三步就卡住,然后烦躁地抓抓头发,把草稿纸揉成一团,又悄悄展开,继续写——毕竟,连“逆袭”的剧本,都得先把台词背熟不是?
二、没有惊天动地的结局,藏着生活本来的样子
查分那天,我没敢自己点鼠标。让我妈坐在电脑前,我站在她身后,盯着屏幕上加载的圈圈,心脏跳得像要撞碎肋骨。
分数跳出来的时候,空气静了几秒。没有想象中的狂喜,也没有崩溃的眼泪,甚至连我妈都只是“哦”了一声,说“和上次模考差不多嘛”。
真的,差不多。就像你每天路过的那条街,今天和昨天没什么不同;就像厨房烟囱里冒出来的烟,黑灰灰的,不急不忙地飘向天空,既不壮观,也不特别,却带着种踏实的、属于生活本身的“寻常”。
那天下午,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看楼下的小孩追着皮球跑。忽然就想通了:那些“一骑绝尘”的梦,或许本就不属于我。我不是武侠小说里的主角,只是个在高三这场洪流里,努力没被冲散的普通人。
没有声嘶力竭,也没有怨天尤人。不是故作坚强,是真的觉得没必要。早在模考一次次打击里,我就慢慢明白:高考不是“要么万丈光芒,要么跌落尘埃”的选择题,它更像个站台,有人在这里换乘更快的车,有人得等下一班,但无论哪趟车,最终都要驶向自己的远方。
三、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学会和自己的“战场”相处
高三最磨人的,从来不是试卷的难度,而是心里的那场仗。
一边是“高考能决定一生”的声音,从老师的叮嘱、家长的眼神、甚至同学的窃窃私语里钻出来,像根无形的绳子,越缠越紧;另一边是自己的怀疑:“我真的够努力吗?”“如果考砸了,是不是这辈子就完了?”
有段时间,我总在凌晨两三点醒过来。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墙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像个沉默的问号。我睁着眼睛,脑子里乱糟糟的,一会儿想某道历史题的时间线记错了,一会儿怕英语作文的语法错得离谱,越想越慌,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在疲惫中昏昏睡去。
后来我开始写“情绪日记”。不记知识点,只记感受:“今天模考退步了,心里像堵着块石头,不想说话”“晚自习同桌问我题,我没耐心,其实是自己烦躁”“刚才突然很怕,怕自己永远这么普通”。
写着写着就发现,那些汹涌的情绪,其实像海浪——你越想按住它,它越挣扎;可当你停下来,看着它涨起来,再退下去,反而没那么可怕了。就像高考前那几天,我把“无措感”写在本子上:“心跳很快,手心出汗,想看书又看不进去,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走。”
现在再遇到类似的焦虑,我会停下来笑一笑:“哦,是这种感觉啊,我认识它。”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原来情绪这东西,你认得出它,就控得住它。
四、年轻的好处是,永远有“后来”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选了一所普通的大学,专业是自己喜欢的。
忽然就觉得,高三这一年,像场漫长的雨季。雨停了,没有出现彩虹,可空气里的潮湿慢慢散去,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我没有成为别人口中的“黑马”,但学会了和自己的平凡相处;没有考出惊艳的分数,却摸清了自己情绪的脾气。
有人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走过之后才发现,人生哪有那么多“独木桥”?更多的是旷野——你可以跑,可以走,甚至可以停下来歇会儿,只要不停下脚步,总能走出自己的路。
现在的我,偶尔还会想起高三的教室,想起那些在草稿纸背面写下的野心,想起查分那天的平静。那些没实现的梦,像颗种子落在了心里,没有发芽,但化作了养分——让我明白,精彩从来不是“一下子”的爆发,而是“慢慢来”的坚持。
毕竟,我们的生命正年轻。年轻的好处就是,不管现在站在哪里,都有大把的时间,把“后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