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后生可畏。
不过要不说姜还是老的辣,短暂的惊讶过后,司空先生又恢复了以往的冷静,脸上甚至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心说看来这几板砖没白拍,总算拍出一个能上台面的了,于是他首先肯定了这位末学晚辈的见识,一语双关地笑道:“后生可畏啊!”
这话从司空先生嘴里说出来可不容易,所以有人马上起哄笑道:“哟!司空先生认怂了!”
司空先生也丝毫不以为意,笑了笑接着说道:“这位小兄弟说得不错,不过,我不是阮籍,你也不是刘邦,我们现在说的是曹操,你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质疑!所以还要再接再厉啊!”
这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就齐刷刷地盯着刚才那位巧舌如簧的后生了,现在只差临门一脚就能旗开得胜了,一时间所有人都对他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可是这后生却知道刚才自己已经是超常发挥过度使用了,哪还有什么存货,沉吟了半晌,只好如实交代说道:“我对曹公素来敬仰,未敢有不敬的想法,所以一时之间也无法回答先生的质疑!”
这话一出,众人不禁纷纷失望,原本寄予厚望的一场逆袭还是化为了泡影,不过他这番话说得也算是恰到好处,不仅曹白们纷纷点赞,就连曹黑们也觉得确实如此,跟谁向谁嘛!这也是人之常情!“
眼见他如是说,司空先生也是失望之余颇感欣慰,笑道:“好!年轻人能狂而不骄,狷而不躁,确实难得!”
就在大家以为好戏就要告一段落的时候高潮却来了,一位坐在角落里的青年起身笑道:“不知先生所质何事,所疑何事?在下不才愿闻其详?”
眼看还有续集,大伙的兴致又来了,也纷纷追问道:“是啊!是啊!说清楚道明白!你说人家缺德缺在何处啊?不说清楚如何辩解啊!”
这么一问司空先生便知道来者不善了,于是慎重起见为了自保只好拉别人一起下水了,笑道:“曹孟德与诸葛孔明生前同样大权独揽,可是为何死后曹孟德留下千古骂名,而诸葛孔明却留下千古美名呢?”
他这一问,在座众人一时有口难言,思来想去看来除了缺德之外,恐怕也没有更好的回答了,大家都纷纷看着眼前这个阵前挑战的青年,希望他这一次可千万要顶住顶住,不要一个回合没打虚晃一枪就败北了,没想到这青年轻描淡写地反问道:“先生以为为何呢?”
听了这话众人殷切的目光又纷纷转向了司空先生,而司空先生没想到他还挺能沉得住气的,居然没有急于辩解,心中更是不敢再轻视对方了,斟酌了一下说道:“老夫还是那句话,修行不够杀人太多重在缺德!”
球又踢过来了,而众人的目光也追着球走又转了过来,心里不禁替这叫阵的青年有些担心了,心说一将三慌,这次你恐怕不能再滑将了吧!得拿出些真本事了吧!
果然,这次这个青年没有退避,笑道:“先生这话包含三个内容,一是修行不够,二是杀人太多,三是重在缺德,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司空先生虽然一时还猜不出他想搞什么名堂,但是觉得自己的话分开来讲好像也没什破绽,于是并不否认地说道:“可以!”
听了这话,这青年微微一笑,似乎松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先生说曹孟德修行不够以至于背负骂名甚多,这个我是承认的,毕竟他终究还是有篡汉之心的,而这也是他与孔明的本质区别,无论是否欣赏曹孟德,这一点都是不能不承认的!否则就是自欺欺人!”
听了这话,众人不禁纳闷,心说你怎么杀敌不成带头反水了呢?怎么先认输了呢?可是想反驳似乎又找不出什么合适的理由来,毕竟孔明的兴汉是不争的事实,而曹操的篡汉也不是不争的事实,你硬要说曹操和孔明一样也兴汉似乎说不过去,毕竟他儿子篡汉了,而且客观上讲曹操似乎对他儿子的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一种暗示默许鼓励甚至是赞助的态度!如果你非要把曹氏父子这种祸福相依的关系岔开来说,那司马懿一定第一个举双手赞同的,同时肯定要求这种洗白的待遇一定也得算他一个的!所以众人一时不知道这小子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也只好耐着性子听他继续忽悠!
只听这青年继续说道:“既然大家都承认这一点,所以说,说曹操缺德也不算为过,只不过古人云,人生有三不朽一曰立德,二曰立功,三曰立言,这曹操要是不缺德他就去立德了,正因为德行不够他才退而求其次选择立功的,因此缺德是曹操挨骂的原因,但却不是主要原因!”
这见解有几分新鲜,众人不觉听来有趣,就连司空先生也不禁来了兴趣,笑问道:“那你倒说说看什么是主要原因?”
这青年笑道:“依我之见主要原因还是手里的牌不同,虽说曹操和诸葛亮都是大权独揽,可是天下的诸侯士大夫们对献帝与后主的认同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认同感强骂声自然就多,所以曹操在朝廷内外面对的阻力自然就大,于是顺理成章地杀人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多了许多的!”
说到这里,在座众人不禁点头称是,俗话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别说义愤填膺拔刀相助了,恐怕只会隔岸观火甚至趁火打劫的!
众人不禁对这个青年有些另眼相看了,因为他在不知不觉间就用田忌赛马的方式扳回了两场,在夺取冠军的道路上已经以二比一领先司空先生一个身位了,只是不知这一向铁齿铜牙的司空先生会不会这么轻易地认输。
司空先生当然知道上了这小子的当了,但他也不是个轻易服输的人,当下点头说道:“没想到你还真能自圆其说,不过即便如此,因为一言不和就杀人,似乎也说不过去吧!更别说什么梦中杀人之类的荒唐之举了!”
这青年叹息说道:“这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尤其是像他们这些高居庙堂之上执掌权柄之人,一言一行皆是国策啊,俗话说一统江山易,聚拢人心难,如果对一些言论放任不管,只怕也是不行的,圣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嘛!正如刚才先生所言,我看这些因言获罪之人还是德行不够,据我所知,鲜有真正的立德者是因言获罪而被杀掉的,这也正是应了那句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过犹不及,非礼勿言!而那些打着道德幌子的立言者,如果只有杀身成仁的决心,而没有适可而止的见识,那么他的言论恐怕也难长久立得住的!所以,既是本人愿意求仁得仁,又何必怪别人斤斤计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