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但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但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具体来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第一个“道”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而“名”是对“道”的称呼或形态的描述。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和“名”是难以用言语和概念来准确表达的,因为一旦用言语和概念去描述,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真意和内涵。所以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能用言语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无名”指的是宇宙未分化时的混沌状态,“有名”则是指宇宙分化后产生的万物。老子认为,宇宙最初是处于“无名”的混沌状态,然后逐渐分化,形成了天地万物。所以,“无名”是天地万物的起始,“有名”则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或母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无欲”指的是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无为,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有欲”则是指有所追求和执着。老子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无为,才能观察到宇宙的奥妙和真理;而如果有所追求和执着,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或边界。所以他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即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质;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明见事物的表象。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两者”指的是“无”和“有”,“同出而异名”是说它们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玄”是深妙、深远的意思,老子用“玄”来形容“道”的深奥和难以捉摸。他认为,“无”和“有”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道”的表现和体现,都是深奥而难以捉摸的。而“玄之又玄”则更是强调了“道”的深奥和无穷无尽。所以他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总的来说,《道德经》的第一章通过阐述“道”和“名”的关系以及“无”和“有”的玄妙,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真相和人生的智慧。它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无为,才能观察到宇宙的奥妙和真理;而不要被表面的现象和执着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