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反其道而行之,非要扮滑稽。前不久在戛纳电影节红毯上,就上演了这一幕。
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第72届戛纳电影节开幕,此次华语电影大放异彩,多部电影入围了多个单元,除电影节评委、赞助商代言人外,更云集了电影界的大腕明星、片方、商界名流及品牌合作方。然而,在60米红毯上,却出现了一群毯星。他们大多是网红和微商,以及脸生的艺人,凹出怪异的造型,或大胆穿着,或假装听不懂安保指引站在红毯上不走,专注博流量为自己贴金。不少微商走完红毯后就在微博和朋友圈发布各种蹭红毯照片和内容,并一定附上自己的微商信息。硬生生把这通往电影艺术殿堂的红毯,走成了照妖毯。
为了吸睛贴金而在电影盛会上演尴尬滑稽剧,甚至不惜被安保驱赶而制造话题,这些戛纳的毯星完全没有表现出对艺术的敬畏,也没有把自己的尊严当回事。
在感叹这些毯星的同时,不难引出另一个问题。照妖毯一幕,难道是毯星收到了邀请函不成,他们戏剧性的表演背后,又有哪些生意经?
有媒体报道,海外代购、旅行社和选美公司都有红毯套餐。戛纳有人花钱蹭红毯的爆料也并非只在今年。毯星一词,出自2015年5月王思聪的一条微博,讽刺明星没有作品却频繁去蹭红毯。2016年第69届戛纳电影节,就曾有网友爆出红毯价格截图,不同等级的席位以及品牌渠道和主题晚宴的邀请函都有明码标价。
在这个信息流的世界里,似乎人人都在争相发声,唯恐关注度低于他人,网红蹭热度制造话题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和看淡名利、尊重艺术的人相比,毯星除了收获满满的吐槽并自败好感而赢得所谓的潜在利益外,真正为自己博得了些什么呢?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和艺术还能不能和平共处了?人的独立意志一定要让位给经济利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