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初中同学在网上聊起了彼此孩子的教育问题。他的女儿沫沫在北京一所知名国际学校读四年级,那是个开朗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小姑娘,常常看到她爸爸在网上发的她学习和参加活动、比赛的照片。问起老同学当初为什么没选择北京的公办学校,他道出了其中的无奈。女儿一年级时,千辛万苦托关系进了北京一所较知名小学,由于忽视了女儿较其它孩子年纪小,心智和认知能力与其它孩子存在差异这一问题,再加上班主任是一名新老师对带班成绩非常重视(北京重点小学的教学业绩排比还是很严重),小丫头慢慢就成了老师眼中拖后腿的孩子,每次话里话外就差没直接暗示家长你家孩子笨了。孩子被边缘化,这时父母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也意识到在现有的中国公办教育体制中,女儿这种情况似乎难以扭转,于是选择了国际学校。现在,一切向好的方面发展,父母俩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正办理移民美国的手续。
我想沫沫是幸运的,她的父母能及时关注到她成长中的问题,经济上也有条件为她铺垫一切对成长最有利的发展道路。但并不是所有面对类似问题的家庭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如果孩子被打了学困生的烙印,多数父母是回天无术的无力感吧。
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希望。反思我们的教育者,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过早地扼杀掉一个孩子的未来。
1.透视孩子的学习意图。心理学家将学生的学习意图分为两种:掌握目标取向和表现目标取向。两两组合又形成四种典型组合状态。
1)高掌握—低表现类。这类学生有高度的学习兴趣,根本不计考试成败,学习本身就令他快乐(如陈景润),但这类学生可遇不可求。
2)高掌握—高表现类。这类孩子最受老师喜欢。他们是标准的好学生,学习努力,成绩和付出也成正比。
3)低掌握—高表现类。学习动力不足但又特别在意他人评价,一旦失败喜欢用消极因素找借口。
4)低掌握—低表现类。对学习放弃的态度,低估自己,自甘失败。学生们可能更追求表现目标,但作为老师,我们要设法引导学生确立掌握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皮格马利翁效应大家都懂。老师要多给学生良好的心理暗示。还记得我上高一时学习英语课文《皇帝的新装》,头一天心血来潮,居然提前预习并将课文读熟了几遍。那天上课时,老师问谁能先读下课文,全班无人举手,我只是抬头不自信地看了老师一眼,就被老师捕捉到了。于是喊我起来。当我一字不差地流利地读完那么长的课文,全班同学包括老师震惊了,随后爆发了雷鸣的掌声,那是由衷地赞赏和肯定。那次体会,让我从班级英语成绩普通的女生后来变成高三班级的英语学霸,也改变了我一生的选择。可见,正面的心理暗示可以给人多么强大的动力。
如果我的孩子是差生,我想,我会动用我所有的专业教育知识来帮助Ta,陪伴Ta一起面对学业上的困难。如果我的孩子是差生,我会告诉Ta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藏。
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