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思考以下问题:
你是否经常感到非常忙碌,忙到没有时间思考?
在我们为自己选择精要目标的时候,可以通过什么标准对重要性进行排序?
你是否觉得事业的重要性高于家庭和健康?
在昨天的阅读里,我们知道事情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要越好。我们还知道了主动选择的重要性。如果你放弃了为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别人就会来帮你选择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应当通过甄别将有意义的少数事情区分出来,为之投入80%的精力,同时对任务和目标进行取舍,将不重要、无助于我们实现最重要目标的事情果断舍弃,而不是事无巨细,或人云亦云地什么都做。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习惯了非精要做法的我们,也许并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做选择,或是觉得整天被任务追着跑,根本没时间去思考自己的选项,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意识到后,并不是马上就能找到哪些是精要事务,而是需要经过一番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如何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一、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应该忙到没有时间思考,否则容易陷入瞎忙的怪圈。精要主义者会从当前繁忙的事物中抽离出来,思考当前的做法是否最优和制定未来的战略规划。
无论你是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还是忙到没朋友的上班族,都不应该把100%的时间用于做事,应该适时抽出时间用于思考。
有些人会说,抽出时间可能不难,可是在百忙之中抽出的这些时间里,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让自己适度无聊
刚开始不知道该思考什么,不妨就这么闲着。之前知乎上有人问:失业了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工作,找不到方向怎么办?其中一个回答是:什么都不干,让自己彻彻底底地闲几天,闲到极致了有时候会突然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无聊有时候也会激发人的发散思维,得到一些专注时不可能想到的灵感。
一个人如果忙到完全没有无聊的时间,也就被剥夺了思考的机会。
可怕的是,现在的各种线上的文娱游戏等,都在拼命地夺取我们过去用来发呆的时间。假设不想干活的话,可以很轻松地在网上找到很多方式 kill time。如果你现在太忙,忙到不知道如何思考人生,不妨每天抽出固定时间,找一个不受打扰的空间,什么也不做,当然也不能玩手机,就用来思考。刚开始可能会觉得这块时间毫无成效,完全是浪费。渐渐地,你会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思考的效率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二)屏蔽干扰,设计人生
哈佛大学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院就专门设立了只能容纳1-3人、没有窗户、完全隔音的“黑色隔间”,给学生一个屏蔽了所有干扰的空间用于思考。该学院还有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关掉手机和电脑,分析并挑选出生活中精要的事件。
我们无需进入哈佛大学,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相对没有干扰的环境,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如图书馆)或独自在家的时候,关闭手机和电脑,对自己的内在世界和未来可能性进行探索。
(三)拨出时间,阅读书籍
比尔盖茨从20世纪80年代起,每年安排2次什么都不干的一周,就用来阅读书籍、学习新技术和规划将来。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多少人比他更忙,时间比他更值钱吧?
对我们来说,拿出一整周的时间啥也不干有点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每天抽出至少20分钟进行阅读。比如可以每天早起20分钟,用于阅读那些能经受住时间考验和沉淀的经典书籍。不要小看这20分钟,也许你的人生会随着这每天20分钟的积累,逐渐发生改变。所有在成长领域持续的有效投入都会产生复利,好比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快。
二、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同样一件衣服,原料不同,价值也不一样;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对象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探索的时候,虽然要有所发散。但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要侧重捉住精要信息。
那么,哪些才是值得我们留心的精要信息呢?
(一)听者关心的信息
有一次笔者跟随领导去视察拆迁工作。有AB两个负责拆迁的小组,两组的工作量和完成质量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两个组的负责人汇报水平却天差地别。A组的负责人事无巨细地汇报了所有拆迁的情况,内容十分详尽,但是大家听到半路就走神了,更别提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B组的负责人却在介绍的时候,将拆迁对象进行了大致分类,然后重点介绍了遇到哪些钉子户、对方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最后如何完满解决这个问题。可想而知,领导们对B组刮目相看,最后所有的荣誉也都给了B组。
无论我们是在跟领导、客户,还是同事、朋友沟通,都应在海量信息里抓出对方最关心的点,这样能大大提升沟通效率。
同理,你得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准确地抓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一个快速读书的方法就是带着目的先看一遍目录,然后挑选自己需要的章节进行阅读。一本书真正有用的东西大概只占20%,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80%的文字上。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一个月读20-30本书,并能掌握书中有用的知识。当然,这种方法不适合阅读文学作品。另外,假如你最近想写一篇关于某个主题的文章(时间也不是很急),那么,可以建一个或详或略的笔记本,先给自己挖一个坑。这样,在平时的生活中,当看到相关的信息时,自然就可以 get 到并记录下来
(二)弦外之音
善于倾听的人能从别人说的话里,听出话外音,领会别人真正的意思。比如在跟客户讨论方案的时候,客户说:“我觉得你的方案很好,但我们预算不够。”这时候,你应该考虑客户是真的预算不够,还是在婉拒你的提案。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先追问一句“如果不考虑预算问题,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而不是马上去降低预算。
(三)现象之下的本质
有些信息反映的是事情的表象,而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抓不住背后的本质,往往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有段时间笔者突然双腿又麻又痛,还以为是腿出了问题,自己又捶又捏好几天都没有任何起色。后来去医院检查,发现腿没问题,是腰椎间盘突出了……脚疼医脚,病根却在腰,当然治不好。
知道了什么信息是精要信息,可还是不知不觉地受次要信息的干扰。我们应该如何养成抓取重点、屏蔽干扰的能力呢?推荐以下培养抓取精要信息能力的三种方法:
1.写日记。
写日记不追求字数多,应该少而精,用最少的语言,概括当天最重要的事情,或是当天最大的感悟、学到的东西或信息。另外,可以给每天的日记起个标题。然后,每隔一段时间浏览一下日记,相信可以得出一些只有放在较长时间轴上才能看清的结果。
2.探寻事情的本质。
面对信息,不要满足于做一个看客,应该要透过表象的信息探寻事情的本质。为达到这个目的,有时你需要实地考察,深入一线;有时需要统筹其他相关信息,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
比如最近鸡蛋价格突然下降,非精要主义者不会多思考,只是趁便宜多买几斤鸡蛋罢了。而精要主义者会深入思索,查找相关信息,看看鸡蛋价格的下降是受禽流感的影响还是养鸡过多造成的供过于求,抑或是其他原因。
3.主动承担责任。
有时没能解决问题,是因为大家都把时间精力花在推卸责任上了。比如在孩子刚会走路的时候,容易磕磕碰碰,有些夫妻在孩子磕着之后,忙着指责是对方没有看好孩子,却忘了真正应该做的,是给家具包上防撞条。这时候如果大家都能主动承担责任,关注的焦点就不再是谁没看好孩子,而是如何防止孩子摔倒或撞伤。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一个团队负责的事情,一旦出了问题,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就会主动关注解决方案;如果大家都忙着推卸责任,纵然这次修了锅,但可能会再出锅。
三、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当我们说到效率的时候,总感觉要提升效率就要全神贯注,不能有一点分心,时刻让自己处于拧紧发条的状态。这样理论上是会节约不少时间,但现实中我们是做不到的。因为每个人精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上班8小时一直处于精力集中的状态。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哪怕已经读到大学,一堂课也只有45分钟。而在这45分钟里,我们都很难保证完全集中,经常听着听着就走了神。
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既要专心致志,又要学会适当休息,见缝插针地玩一些小游戏,放松大脑。
游戏的作用不仅在于让我们的大脑从紧张的工作中松弛下来,更有研究表明,适度游戏有助于我们提升效率。
对于精要主义者来说,游戏不是无意义的大多数,因为它能从三个方面促进人们的探索行为。
首先,它拓展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在游戏中,有时我们会注意到平时被忽视的东西,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有时,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事,死磕久了还容易钻牛角尖。不妨停下来,做个游戏,玩一玩,说不定突然灵光乍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游戏是解压药。当我们压力过大时,大脑中负责认知的部分(海马体)活动会受到抑制,导致我们无法清晰地思考。这也是为什么重压之下,脑子特别容易宕机。压力大的时候玩玩游戏,改善一下心境,有助于提升效率。
最后,游戏可以对大脑的执行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游戏能够刺激大脑的相关区域,让我们更好地制定计划、区分主次、安排日程等。只工作不玩的人,工作效率一般也高不到哪里去,因为他/她的脑子里可能已经被塞成浆糊,分不出轻重缓急,想不出应对之策。
笔者在读书的时候发现,班上学习最好的永远不是那些最勤奋的学生。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废寝忘食学习的人,往往成绩并不是最好的。真正的学霸是那些在学习之余会看电视、打球、玩游戏的人。那时候只觉得这些学霸好招恨啊!现在想想,“游戏”(广义上的,包括竞技运动等)对他们的成绩也功不可没。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要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也不要担心玩物丧志。过度地游戏,人生才会颓废;适度的玩物,反而可以更好地立志。
当然,我们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控制游戏的时间和内容。很多大企业的老板办公室里都有个小型的室内高尔夫模拟场地,供他们累的时候玩一玩,放松一下。我们作为普通员工没有这个条件,但是可以在桌上放一些小型解压玩具,如魔方、捏捏乐等。
最后,笔者不太建议玩手机游戏,因为很多手游本身比较需要注意力,一走神就game over了,一玩还停不下来,太耗费时间和精力。再说,上班玩手游,被领导发现可就不好啦!
四、睡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高智商?好机会?贵人指路?还是精要主义?
都不是。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是活着。
因为,你首先得活着才有资格谈成不成功。这点,没有人可以反驳。
韩国明星金宇彬在《任意依恋》里饰演一个罹患癌症的超级明星。他在片场经常异常流鼻血、喉咙痛,为了不耽误电影拍摄进度,一直撑着不就医。在片商的苦劝之下去医院检查,发现得了鼻咽癌。人生有时就是这么狗血,没想到剧本成了现实。可能,只有生病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健康是“0”前面的那个“1”吧。
先暂时停下往下滑的动作吧,想一想:你为什么想成为精要主义者?
也许是因为想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人生,成为更成功的人。
在职场上奋斗,努力为家庭付出,我们什么都想要,但是时间就那么多。
于是,很多人开始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特别是很多职场新人和高管,每天睡4个小时似乎成了常态。晚上熬到2点第二天起来喝3杯咖啡,又可以奋斗一整天。
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只要靠着意志力就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下去,哪怕身体敲响警钟也视而不见。你自以为把人生演成了一部励志片,等到杀青了才发现是个恐怖片。
现在越来越多正值壮年的人得癌症或是猝死,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睡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工作而熬夜,以为这是珍惜时间。殊不知,熬夜反而是对时间的浪费。
首先,熬夜会降低你的大脑活跃程度。长期熬夜,你的大脑会变得越来越迟钝,工作的时候浑浑噩噩。清醒的时候花10分钟能解决的事情,如果前一天晚上熬了夜,可能花上半小时都做不好。
有时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去睡一觉,可能会得到启发。缝纫机的发明者伊莱亚斯·豪怎么也想不好缝纫机的穿针孔应该放在哪里。竟然在一天夜里梦见自己由于无法改进缝纫机而激怒了国王,国王派出士兵前来抓他。这些士兵手握长矛,长矛在尖端呈镂空形状,于是缝纫机便横空出世了。有时候真的不是事情太难,也许是你太累了。笔者在读书的时候也发现,一道题折腾到深夜一直做不出来,放弃了去睡觉,第二天再看,一下子就做出来了。
简而言之,睡眠有助于你实现个人贡献的峰值,用更少的时间创造更大的成就。
其次,脑子不清醒,特别容易出错。返工也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有时在疲劳之下做的错误决定甚至是无法补救的。
雷曼兄弟前首席财务官艾琳卡兰也说,她在周末的时候不跑步、不攀岩、不划艇,不做任何运动。她只做一件事:睡觉。趁着周末时间给自己充满电,迎接下周的工作。
我们被太多健身的鸡汤影响,感觉运动是人的万灵丹,精力不够运动一下就好了。其实睡觉充足更为重要。平时已经睡眠不足累成狗,你不睡觉补充体力还跑去运动,你真当自己能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啊!
第三,熬夜会破坏你的健康。什么事最浪费时间?生病!平时千辛万苦挤出个把小时,天天熬夜省出一个白天,生了病,不用是什么大病,得个重感冒往床上一躺,几天时间都没了。若不幸得个癌症,下半辈子几十年都没了。
什么事最浪费钱?也是生病。平时一顿饭吃个一百块钱都心疼,进医院就算是看个发烧没有三五百都出不来。若不幸得个大病,可能一病回到解放前。现实生活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不胜枚举,上网随便搜一下能出来很多条。
健康就像阳光、空气和水,都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却往往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可贵。
假如你未曾经历过失去健康的痛苦,便难以体会其重要性。《奇葩说》里有个很年轻的选手曾经在节目里说过:“假如你问乔布斯他这么成功但是四五十岁就死了他愿不愿意,他可能不愿意,但是我愿意啊!”说完后,在场很多年长一些的人都笑了。是的,她太年轻,还没感受到健康和生命的可贵。很多人在20出头的年纪里,会有种自己永远不会病、不会老、岁月永远会停留在这一刻的感觉。当年笔者也是这么觉得的,现在发现原来不过是错觉罢了。
请记住,你的每一次熬夜,岁月都在暗中标好了代价,将来的你要为此一笔一笔地偿还这些健康债。
如果你工作确实非常繁忙,保障不了每天8小时的睡眠,笔者的建议是宁早起、不晚睡。相比晚上工作到2点,第二天7点起,不如晚上12点睡,第二天5点起。另外,白天见缝插针打个盹也很有帮助。中午一定要创造条件午睡一会儿,哪怕只有10-20分钟。最好买张午睡椅躺下来睡,而不是趴在桌子上,这样有助于提高睡眠效率。
孔子虽然不曾曰过“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但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中午关机20分钟,让你下午高效工作4小时!
五、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笔者在大四那年,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开始之前,有一家公司打电话告诉我面试通过了,工资3000。
笔者本科读的大学不是很好,这个工资在我的同学中算高的了,因为大部分人的起薪都只有2000左右。但是笔者犹豫了。这份工作虽然收入在同学中还行,但是工作地点非常偏远,且基本上是固定薪水,没什么上涨空间。另一方面,准备考研是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准备政治和数学让人天天想放弃,再说考不考得上还是一回事。
要不要接受这个工作机会?笔者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不能,去问一个工作了很多年的朋友。他告诉我:如果你对这个机会有犹豫,那就不要接受它。你会犹豫就说明它有让你不满意的部分。这样的机会拿到手你也不会开心。
听了他的建议,笔者放弃了这个工作机会,继续准备考研。后来考上了不错的学校,研究生毕业时月收入在一万左右。
笔者至今很感谢那位朋友给我的建议。因为我研究生毕业后获得的工作机会时,高兴得原地蹦跶,对于要不要去读研,一点犹豫都没有,那一刻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之后也心甘情愿、兢兢业业地做着手上的工作。假如当初接受了那份工作,也许一辈子都会想,假如当初考了研会怎么样,不管日后薪水怎么样,但肯定没有现在开心。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面对许许多多的机会。非精要主义者无法明确自己的选择和倾向,别人让他/她做什么他/她就做什么。而精要主义者有一套明确的标准,筛选手中的机会。一般说来,有三种筛选的方法:
1.如果不是明确的Yes,那就是一个肯定的No。有些机会让我们纠结要不要接受,有些机会让我们心里高喊“Yes!”,对于后者,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对于那些不能让我们明确感到“yes!”的机会,我们应该对它说“NO!”。简而言之,放弃所有让你纠结的机会。
2.给机会打分,只接受90分以上的机会。如果有些机会你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态度,又觉得贸然放弃不够理性,这时候你就可以给机会作一个打分。可以自己制定一套机会选择的标准,然后用0-100为这个机会打分,只接受得分在90分以上的机会。
以笔者的职业选择为例。假设一个工作满分为100分,薪水占50分,工作地点占10分,工作内容占20分,职业前景占20分。这样算下来,本科毕业时那个工作薪水满意度我给50分,工作地点0分,工作内容20分,职业前景5分,这个机会的总得分为75分。假如当初知道这个方法,我都不用花那么多天纠结,马上可以决定放弃。按照这个标准,研究生毕业时那个工作机会我可以打100分,后来工作了四年依然感觉十分满意。
3. 三条最低标准+三条最高标准。如果你觉得打分太主观不容易把握,还可以为机会列出三条最低准入标准和三条最高标准。一个机会必须同时满足三条最低标准及三条最高标准的两条才给予考虑。你可以在纸上记录这个筛选过程。还是以上述两个职位为例:
机会: XX公司就业机会
最低标准:
月工资不低于2000
工作地点不能太偏远(不想在通勤上浪费太多时间)
职业上升空间良好
最高标准:
月薪5000以上
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
职业发展前景良好
按照这个标准,本科毕业时的工作不满足最低标准里的后两条,也只满足了最高标准里的第二条,所以应该放弃。研究生毕业时的工作满足了所有的最低标准及最高标准里的首末两条,所以可以接受。
筛选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这意味着要放弃一些到手的机会。但如果你不放弃一些次好的机会,等有更好的机会上门,你也许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住了,这种损失更大。
在今天的阅读中,我们知道,做一个精要主义者,不是要用任务把时间塞满,而是要给生活留出空间和时间,审视自己的生活,探索手中的选项,描绘自己的梦想,规划自己的人生。适当地玩乐、充足的睡眠比一味熬夜工作更有助于你实现个人贡献的峰值。
另外,永远不要用健康去交换成功。对于手里的机会,应当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进行筛选。不要因为怕错失了好机会就将就一般的机会,要相信,更好的还在路上。
关键词:
抽离,审视,游戏,睡眠,精选
要点:
无论你是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还是忙到没朋友的上班族,都不应该把100%的时间用于做事,应该适时抽出时间用于思考。
过度地游戏,人生才会颓废;适度的玩物,反而可以立志。
你的每一次熬夜,岁月都在暗中标好了代价,将来,你要一笔一笔地偿还今天欠下的健康债。
如果你对这个机会有犹豫,那就不要接受它。你会犹豫就说明它有让你不满意的部分。这样的机会拿到手你也不会开心。
非精要主义者无法明确自己的选择和倾向,别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而精要主义者有一套明确的标准,筛选手中的机会。
思考与实践:
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你现在在做的事情是否有助于你实现梦想?
你希望你5年以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10年以后是什么样子?可以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你学会筛选手中的机会了吗?请选取几个现在或曾经拥有过的或放弃过的机会,用今天学的三种方法进行判断,你当初做的选择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