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大学是什么?
记不清是西方的哪位哲人说过:大学大学,大家来学。
大学的校门并不封闭,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走进校园,特别符合大家来学的胸怀,但即便如此,大学从来不会有人满为患的担忧。
在社会的演化个人的成长中,大家会比不自觉的给自己定位,开放的大学校门恰恰不是方便所有人进来,而其实给在读的学生一个提醒,走进大学,我们不能再像小学中学那样封闭自己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走出去与社会链接。
原来这才是“大家来学”的一种注解。
无门槛进出的大学有着你不知道的生存法则。
②大学里的教授
大家想象中的大学教授一定风光无限,确实没有大学老师为衣食而忧,总是优雅的展示自己。这也就是父辈一直教导我们的,读好书就是穿皮鞋和草鞋的区别。
但实际中的大学教授一样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压力。
特别是带研究生的教授,他们除了要指导学生的论文之外,每年也要展示自己的课题成果,比如在某某知名期刊上要发表多少篇的论文,甚至学生的论文达标也要达到100%。即便达标的论文如果在抽检中出现问题,一样会影响到教授的名誉和再次带研的资格。
原来带研究生也是一个如履薄冰技术活呀。
研究生的圈子里有一个这样的共识,判断大学老师资历深的最好方式是看他们的头发。
越发际高,头发越稀疏的级别越高。看来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在大学教授中得到最好的验证。
在研究生学院还有一件你想不到的趣事,大学教授一般都会请新生吃一次饭,作为学生的你一定会受宠若惊,自古只有谢师宴,哪有变反了的道理。
但这饭可不是白吃,一是加深教授与学生的感情;一是希望你少给老师添麻烦,你认真学习了就是对教授最好的回报;另外一点就是教授每年要完成学术论文,代表这一年的研究成果。会请学生做校对的工作。不过这校对也不会白做,甚至大方的教授会给出1000元的辛苦费。
总结一下,大学的教授学业上很清苦,但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做学问也是手艺活,和工厂的个人生产螺丝钉一样,需要不断打磨,并且成为流水线。
③师大的研究生
小伍和小蔡分别是研二和研一的学生。
来自湖南的伍老师专研古代文学,研究的是明清方向文学作品。
来自泉州的蔡老师专研学科语文,看来对未来的定位很明确。
在她们的专业里,发现男生特别的少,系里所招的100多个同学中仅有三四个男生。大家一定会想,这几个男生不是幸福死了吗?但问题在于,女生们看得上的都名草有主了,至于看不上的要么婆婆妈妈,磨磨唧唧,要么歪瓜裂枣,看不上眼。
女孩子在没谈恋爱之前,都有着做白雪公主一样的梦,那怕自己不白的,起码也是灰姑娘吧。
对于这些高材生来说在这方面理智也没有起多大的作用。尽管马云都说了:聪明与相貌成反比,但那个女生有这样的眼光呢?
在现在的大学里是允许谈恋爱甚至结婚的。甚至在研究生中,做妈妈的都来了。
小伍和小蔡分别是94和96的女生,通过2-3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毕业后在二十五六岁。从国家的法律层面来说,在求学的过程完成婚姻的选择也再正常不过了。
在大学校园里出双入对的情侣很多,甚至有没有谈过恋爱还成为你是否上过大学的标准。看来在越有智慧的地方,更容易自圆其说。
我觉得恋爱不一定非得谈,毕竟感情的东西不能太将就,如果影响学业,更是得不偿失。
但与外面社会的链接一定要有。
小伍与小蔡就是很好的典范。
小蔡考研之前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做过英语教学,已经有相当不错的教态了。
小伍虽然是小蔡学姐,但比她还小两岁。大学期间有过兼职,也因此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
大学的学习从来不与社会脱节,你要做出有质量有深度的论文,常常就与你的实践息息相关。
④一群学霸在一起的日子
考上研究生的都有一段当学霸的历史,当一群学霸聚在一起会是怎么样的呢?
看看研究生学院里的学霸氛围。
刚入学的学妹在宿舍里总会在谈得正欢的时候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隔壁的学姐,她们给出的提醒就是:你们太吵了。
一直无法理解学姐们因为多次敲门的歇斯底里,后来自己做了别人的学姐才终于明白,这学研之路一点都不好玩。
宿舍熄灯的时间允许开放到凌晨两点,因为要做课题必须得有一鼓作气的精神,甚至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
大多数的事情无法分解成小目标一点点的去完成,这灵感可是不等人的。
要想成为研究生,从小就得练好铁布衫,变成那块金刚钻。
大学里的图书馆更是座无虚席。
知名的教授讲座更是一位难求,要想有位置必须早早到会场等候,不接受占位。而在读本的时候,只要提前15分钟从不担心没有座位。
关于研究生的就业方向,要么做学术研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要么留学校当老师,青春就献给学校了,再退一步考公务员,研究生还是相当有优势的。
去边远地区支教,比如新疆,每年20万的补贴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学习和赚钱从不矛盾,只不过借用的工具不一样罢了。
相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本科生就是在过家家。
⑤知识,更优雅的谋生
对知识的无止境追求其实是更优雅的谋生。人类与蚁群社会有一定的相似性。一出生大家都差不多,经过自然与自身的选择,蚁群出现了觅食的工蚁,抚育的育蚁以及生产的蚁后。做自己擅长的事让蚂蚁帝国不断延续。而人类自己也是在成长优化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角色而已。
研究生的选择就是蚂蚁世界里的分工,我们完善的形成了一套筛选机制,其实并不比蚂蚁世界高明多少。只有少部分人能应付得了繁重学业上的压力。
读书不是让生活更轻松,而是让自己更优秀,与原始社会的猎物获取一样,学习到的更多知识只是多了一种“狩猎”的工具。文明社会的“猎取”只是被美化了的野蛮生长。大学的学子和挖矿的工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金矿,只不过大学被修饰得更加温柔些。
⑥文艺的味道
在师大文科楼大阶梯教室呆了一下午,看到的是陆续走进阶梯教室学习的学生,他们轻身而入,选好位置,静静的坐下来,翻开厚厚的课本或者复习的资料,马上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里。优秀从来就是自发形成的,对成人而言,还督促出来的认真不符合成长的规律。
旁边的阶梯教室传来女老师讲课的声音,看那老师举止端庄,透着满身的文艺气息,讲话轻柔而坚定,在已经坐满二三百人的阶梯教室里,这声音很小,但却格外清脆。讲课的麦是给喧哗和造势使用的,而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用心的倾听者,麦也就用不上了。
走出学科楼,要经过一个小公园,走过的石阶已经磨损得很厉害了,年轮不知道已经刻了多少圈的大树,高大挺拔。在它茂密的树冠上,隐藏其中的小鸟们在叽叽喳喳的欢腾个不停,在大学环境的熏陶下,这些鸟似乎有了灵性,难道它们也在开讲座吗?谁说在鸟的世界里没有这种可能呢?
花园对面是一个沉降式的大操场,老师、学生各自忙活着, 或走或跑,或健身或竞技, 构成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大学生活图景。
不知不觉走到师范大学的门口。这一进一出之间,我似乎也增添了许多文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