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学、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沉没成本”,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对我们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或者是不是投入得很多。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常常不会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这是一种睿智。
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假设现在你和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花一百多快钱买了电影票,但是你把这部电影看了一部分后呢!觉得这部电影很烂、简直是部垃圾片,根本不值得你花时间去看。那你是否还会坚持把他看完呢!很多人都会坚持把它看完 ,为什么呢?因为他花了钱啊!这花了的钱就叫“沉没成本”。相反,如果是在家里看电影,如果觉得是部烂片,你肯定会换台的。因为你发现片了不好就已经损失了,应该及时止损啊!因为继续看下去,让自己的时间又损失进去了。这也是人们付出越多越珍惜的一种心里,这也是一种非理性心里。
沉没成本实验
经济学家曾经对一些企业家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沉没成本”。这个实验是让这些企业家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作为一家航空公司的董事长,你已经投资上千万资金用来开发一个新项目“隐形飞机”。在这个项目完成90%时,而恰恰这时候另外一家公司航空公司已经开发出了,此类型隐形飞机,并且已经在做市场宣传了,而且他们的隐形飞机项目比你公司正在研发隐形飞机更便捷、更经济。问题是你还会把剩余的10%研究经费投入隐形飞机项目吗?
经济学家发现有85%测试者都倾向于完成此项目,尽管完成的项目在市场上处于劣势。之后经济学家又对另外一组测试者进行了测试 ,就是没有说明已经投入了多少资金,结果只有17%的测试者选择了继续投入。
了解了这一点后你就知道,为什么很多商业机构,当客户有了购买需求后,就会留一定数量的定金,这样当客户回家后有可能会犹豫、在举棋不定的时候呢!那这个留下的定金就形成了“沉没成本”。
如何避免损失?
如果它已经让你亏损太多了,且短期内基本上没有改善迹象,与其盲目追加,换来无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快刀斩乱麻,接受“沉没成本”,重新选择目标,开始一段新的投资体验。
最后小结一下:
1.我们要认清“沉没成本”没有好坏的区别,你可以把他看成是已花费了的钱。所以在做选择时就应该忽略这种过去式的成本。
2.因为这种心里的顽固性,所以我们有目的性的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