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有些遥远模糊,但有关过年的回忆却是深刻的,那一幕幕场景就像是镌刻在脑海中的画面无数次被唤起,无数次鲜活。
童年的记忆是温暖的,童年的年味格外温暖。
有些年味至今还传承着,比如压岁钱,比如做年夜菜,吃年夜饭,比如贴对联……
有些年味,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定格在记忆中,只是每逢佳节想起,将那些泛黄的记忆一页页翻过,细品,再细品,充满温馨。
一、放烟花爆竹
为了环保和防火灾,城市已禁燃多年了。童年过年,家家都要提前买上一箱烟花爆竹,爆竹在大年初一和大年初五早上放。所以那两天孩子们是不睡懒觉的,早起看大人们将小爆竹铺在地上,大爆竹一字排好,燃上一根烟点着,大小爆竹就欢快地跳动起来,将“噼里啪啦”的报喜声传送得很远。
放烟花是在晚上,不限日期,兴趣来了就放。将烟花竖在地上,小孩抢着从大人手里接过烟头,自己去放,点燃后迅速散开,看炫丽的烟花飞入空中,邻居的家门一户户打开了,大人抱着孩子都出来看烟花,欢呼雀跃声不绝于耳。
还有一种简易烟花,像根竹签,点着后用手拿着在空中飞舞,火花星星点点的,在夜晚格外耀目。
二、穿新衣
记得几岁时冬天穿的是用棉花取暖的棉袄,个个穿得棉团团的,也不觉得奇怪,女孩外面罩着棉花布罩褂。脚上穿着黑色手工缝制的棉鞋,鞋底是妈妈一针一线纳出来的。
过年了,妈妈上街买来漂亮印花的棉布,自己裁剪了,再用家里的缝纫机缝制好,罩在棉袄外面,就是过年的新衣啦,女孩子们聚在一起,穿着花布衣,花团锦簇的,也煞是好看。
有一年,有亲戚送来一件大红色的绵纶棉棉祆,那时叫滑雪衫,过年穿上,别提多时髦啦。
三、蒸包子
小时侯过年,不像现在买包子,单位发包子,那时家家户户都要年蒸。
馅是自家做的,有萝卜丝的、菜肉的、豆沙的,带到食堂,放置案板上,挨家挨户排队,由大师傅擀出面皮给包上。
通常要等半天,大人聊天拉家常,我们小孩就在旁边玩,食堂里热气腾腾的,包子蒸好翻个面躺在桌上凉着,大人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有嘴馋的小孩就开吃了,吃得越快越多大人越高兴,说说笑笑乐个不停。
记忆中小时侯的包子更好吃,个大馅料足,面皮更精道,吃了过瘾,不像现在的面太精细,包子个头小小的,包不了多少馅心。
四、团拜
每年过年,家里摆上一些糖果桔子,大年初一早上,爸妈单位领导和热情的同事挨家挨户给大家拜年,相互恭喜祝福。然后爸妈就每人抓一把糖果,递上一个桔子,乐呵呵地说着"走大局。”家里挤满了人,热热闹闹的。
小时侯住的是爸妈单位宿舍,职工相对集中,家里也没电视手机,爸妈将呢大衣穿好,红围巾系上,就等着团拜,很有过年氛围。现在城市扩大了,大家住得分散,就是有心搞团拜也不行了。
五、舞花船
爸妈老家在县城,有几年,我们是回老家过年,印象最深的是舞花船。
大年初二开始,就有舞花船表演了,远处锣鼓声响起来,我们就赶紧奔出去看热闹。
一年轻女孩置身于花船中,将花船舞起来。有专门唱歌的人将祝福语编成歌曲,挨家换户表演,还有锣鼓队,欢快的锣鼓声响起,很是热闹。
自家的唱完了,我们就跟着队伍上别家玩,看热闹的小孩很多,如果能得到大人给的大白兔奶糖,那就更开心了。
六、玩花灯
现在元宵节,大人孩子主要乐趣是看花灯,在电视上看得多,现代元素电子花灯多,小区里几乎没有玩花灯的。
童年时,元宵节孩子们都手提一盏手工编织纸糊的花灯,里面燃上蜡烛,照亮了一张张红朴朴的脸。
元宵节晚上,将花灯准备好,会有邻居或同学提着花灯来喊,一起出门,走几步就到街上啦。
街上花灯好多,常见的有藕灯、莲花灯、宫灯……还有小不点穿着棉棉的冬衣,戴着线帽,拖着大白兔灯,步履蹒跚,可爱极了。
我们兴奋着,欢呼着,在灿若群星的灯火的世界里,感受着最传统最温暖的年味。
现在也有小花灯,全是小商品市场里千篇一律一个模子出来的,塑料做的,也不点蜡烛,一打开发出一个腔调的声音,怎么也不好玩。
童年远去了,记忆泛黄了,当年的小孩转眼早已过不惑,即将知天命。
记忆中的年味每年过年时总萦绕在身边,从末远去。
还是喜欢童年那些温暖的泛黄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