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荐一本书 || 第2435天

积硅步,至千里,日复一日,静待花开~

--------------------------------------

所谓人类进步,唯一的直观标准就是:工作时间越来越短,生活时间越来越长。

一切与此相反的,不管说得多么天花乱坠,皆为骗局!

----【书朋捡话】

--------------------------------------

【每天推荐一本书】第2435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今天,朋朋推荐的这本书是:

《置身时代的社会理论》

作者:[美] 史蒂文·塞德曼

(Steven Seidman, 194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关注社会理论、文化、性别、民族主义等方向,长期研究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和倡导后现代方法论。

首先是本书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从社会学成立伊始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学理论。在清晰明确地概括每个社会理论家、社会理论流派的学说之外,作者还结合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对各个理论进行了评述,将道德维度加入社会理论,将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试图以此将社会理论带入公共生活的讨论中,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接下来看书评:

看了很久很久的一本书,像是一部社会理论史,作者呼吁回到“公共社会学”,强调社会学研究的道德观照。 可以说,塞德曼是位相当犀利的批判者,他指出马克思、涂尔干和帕森斯的宏大理论背后,本质是启蒙运动的理想冲动;而所谓的自由主义也难逃弥赛亚文化的底色。 相较于前辈先驱们的宏阔构想和当下的世界秩序与身份争执,我似乎更熟悉且容易接受符码、知识的争执维度、情境性、控制技术等后现代的概念。或许对于一般理论的期许终究没法超越支离破碎的当下? 不得不承认,“身份争执”一节看得我有些许不适,特别是巴特勒的“性别展演”说让我有些接受无能,这或许是需要消化的地方吧。 最后的最后,我们必须放弃有关全面、客观、绝对的社会知识类型的理想嘛?

几段简洁的话就能讲清楚基本逻辑,那些围着专有名词打转的本土教材该送去引火烧柴。以前囫囵吞枣式学习理论,产生了很多偏见和误解,在这里被纠正了。串联起整本书的主线十分清晰,原作和翻译都要好才能使阅读如此流畅。简洁、清晰、流畅,就是好教材。

一本理论著作,读起来总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理解为什么会有特朗普、米莱;为什么会有81冲突;为什么文化实物(文创产品)会卖的好;为什么信息化发展让劳动者的流动性变大。 作者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间解读社会理论的发展路径。而社会这一概念曾被认为是一种真理性的结构,是道德维系的关系,又被发现是可塑造的文化;社会来自阶级,来自身份,来自国族。社会是可以解构的,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又会因为一些纽带而产生共同体和秩序。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在流动与反身中间。

关于这本书,就介绍到这儿

最后是这本书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Contested Knowledge: Social Theory Today

【ISBN号】978-7-208-18493-0

【中图法分类号】C91

【主题词】社会学--研究

我们,明天见~

。。关注朋朋,遇见好书、遇见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