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张其亮老师建议下,我们出了第二期群刊,之后也会陆续更新,希望大家共同进步。
主题:比较优势原理
讨论问题: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吗?
事件背景:
☞得到《产品思维30讲》的主理人梁宁,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助手,参与了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户机和Linux操作系统的工作,在中兴事件后发表了万字微信长文《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引发群内关于经济学视角的讨论
涉及概念:
比较优势原理
小农意识
决策者的利益VS经济学素养
边际收益
问题思考:
1、我们要不要有自主可控的芯片和操作系统?
2、是自己做好?还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剩下的参与分工协作?
3、如果完全参与全球化分工合作,万一别人不卖给我们东西怎么办?
下面是主要讨论内容和观点
【杨捷】现在新时代,逼迫再一次把没做好的事情拾起来,你没有核武器,人家就搞你
【张其亮】意愿-行动-困难-解决方案-困境-决策-终局。这是个非常好的案例,看上去每个环节都是正确,甚至是完美的、可歌可泣的,但是我们惊恐的发现,无论重走多少遍,失败好像是注定的。这说明,一个更高层次的东西,我们可能彻底错了
【文聿】比较优势原理,社会分工细化,一个人想要会所有技能不现实
【张其亮】类似的东西很多,除了芯片,还有大飞机。大家想想,一个农民自己在家造飞机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拥随吗? 做产品还是做生态?企业内分工靠组织,做产品;社会化分工靠制度,做生态
【陶继尧】梁是倪光南的助理,是不是搞科研的有一种心结,一定要搞一个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我猜决策者是想有自己可控的东西,内心才有确定的满足感。
【张其亮】小农意识的核心是自给自足,什么都要自己能做。一个农民,要自己种粮食、自己养猪、自己养鸡、自己织布、自己做衣服。反正是只要自己能做到的,一定要自己做,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如果某个东西不是自己做的,他们就开始担心了:一旦别人不卖给我们怎么办?比如保证粮食自足的十八亿亩红线政策、比如大飞机、北斗,这次的芯片。这些行为,都是小农意识在更大尺度决策上的体现。所以,大家应该认认真真读一下薛老师关于比较优势的论述
【叶先生的店】经济学中谈到最优化时总讲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个条件。算不算是社会分工生态的一种方式?关于梁宁的文章,我想再次引用《天朝的崩溃》里面的观点,不是武器不行,是国家对武器信息的管控导致量产不足,使用操作水平底下。所以无法形成生态圈。无论芯片也好,操作系统也好。大飞机也好,没有生态圈是存在不下去的。从管控目的出发就是失败的开始,因为电子通讯的技术属性是不停更新迭代的(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并不像核武器一旦拥有,别无所求了。
【叶先生的店】不必要死磕CPU,加大力度科研我们的人工智能芯片。就拥有了交换的谈判权
【张其亮】下次再有人说:别人不卖你粮食怎么办?你就说:他卖别人粮食吗?如果他之前卖给所有人粮食,突然有一天都不卖了,那不用我们出手,大家会把他打死的。如果他继续卖给其他人粮食,唯独不卖我们,那就认认真真解决为什么他不卖粮食给我们这个事情就好了,不必考虑别人不卖粮食给我们怎么办,这不重要。不卖粮食给我们才是关键问题。
【小海子哥】为啥我也有典型的小农意识,就比如中兴的芯片,人家不卖给我们,我们就受制于人,尽管影响了芯片商的利润,比如减少10%的利润,而对于我们是致命的,中兴可能破产倒闭;人家的筹码比我们多,是不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不重要,人家就不赚这10%的利润,就是要搞死中兴,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还是不需要自己发展芯片吗?是不是我的理解太局限了,没有放到全球的分工。请教一下大家。看了@张其亮 张老师的观点是从自身找问题,但我还是不太明白。请教各位
【张其亮】什么是穷人?薛老师说过周其仁老师给他讲插队的故事。周老师说他插队的师父非常厉害,什么都会做,做弓箭、做陷阱,自己做饭、种菜,一个大男人甚至自己会做衣服。周老师说,当时他很羡慕师父,但是现在不了。他师父会的太多,注定是个穷人;
【张其亮】Again:劳动不创造财富,交换创造财富 穷富不在于你会多少技能,而在于你的经济学思维够不够好:懂不懂比较优势、成本、边际
【叶先生的店】都去创造财富了。谁来创造价值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个人劳动力和企业交换财富,企业组织劳动力完成生产,企业用产品和社会交换财富
【陶继尧】我们还有一个客户,做通讯设备的磁珠,07年到13年采购的材料只有美国和日本的能符合要求,当时是700万一吨,需求量越来越多也不降价,13年底在厦门找到了一家供应商,免强质量达标,但是成本就要800万一吨,当时我们也一起去看了,有极大概率把质量提高到美国和日本的水平,成本做到500万一吨,但是需要6个月产能才能爬上来,也就是说这6个月,造船的成本比买船还贵,当时客户方决策者相当纠结,他只有两年任期就到了,买国产的,成本高了,还有不确定性,同时又有采购国产化率的考核指标,最终还是决定了30%囯产,剩下的进口,同时告诉外方,自己可以做了,这样外方把价格调到了500万,月初的时候,去拜访了,现在国产80%,进口的价格也只要300万一吨了,我的疑问有两个,一是外方降价归因于自己能做,是不是正确?二是,把能国产化作为一种策略,大比例还是分工采购,是不是也符合比较优势和博弈?
【张其亮】你的故事非常好,把国家去掉,城里吗?过去你买A公司的产品,700万一吨;后来B公司说他们也能做,成本800万。后来你们支持B,30%订单给B,后来二者竞争,价格降到300万一吨
【叶先生的店】比如一个小小的笔尖钢,让所有人都义愤填膺的,一个圆珠笔都几毛钱了,国产了又有多大影响呢?现在用圆珠笔的越来越少了
【大墨】我有一个疑问,如果大家只生产自己擅长的东西,那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专心做世界工厂就好了,创新的事让硅谷去干,那为什么大家还要去搞什么产业升级和创新呢?日本专心做电子产品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和美国人去竞争汽车行业呢?
【偉文】不要什么都要跟国外的企业比,把钱投到不必要的地方,比较优势原理,我们更应该发展自身的优势
【张其亮】国家发展利益 如果全世界的富人都愿意过来你这个国家,是不是比全国人民拼死拼活工作同时本土富人拼命跑掉,要更好?我不是说你那个思考不对,而是说如果以国家利益为考量,有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量,刚才讨论的部分不重要
【张其亮】国家主导做的,后来做成全球第一的,有哪些?淘宝、腾讯、打火机、纽扣,都不是 ;如果京东或者格力说要造飞机,我倒觉得还是比较有希望的
【叶先生的店】如果开放了高铁和电网或许能做的更好
【张其亮】放开了决策层就没有价值了 ;放开了不一定做得起来,不放开一定做不起来。这是个简单的逻辑问题
【叶先生的店】经济层面先确权,然后放开让市场自己搞,国家可以制造舆论去引导。
【叶先生的店】中国的历史老百姓都期盼一个好的父母官。我觉得这是最大的一个坑。把民生寄托到某个人的身上本身就是制度的缺失或者是不完善的表现。
要点总结:
1、坚信比较优势的力量,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做自己擅长的,才能创造更大的总价值;
2、绊脚石之一、小农意识,不必考虑别人不卖粮食给我们怎么办,这不重要。不卖粮食给我们才是关键问题;
3、绊脚石之二、决策者过度管制,把民生寄托到某个人的身上本身就是制度的缺失或者是不完善的表现;
4、有比较优势原理,并不是不让发展芯片了,而是现在投资芯片,要看边际收益是否合理。
补充知识点:
定位:抢占客户的心智
注释:在一个品类中,客户第一反应就联想到品牌,产生购买行为决策;
举例:
1、芯片品类,pc芯片就会想到intel,手机芯片就会想到高通,
2、去屑洗发水,就会想到海飞丝;
上述案例已经成功抢占用户心智,在这种竞争优势下,其他品牌很难盈利,甚至生存都是问题。
[美]艾·里斯;[美]杰克·特劳特--《定位》
本期编辑:陶继尧
本期时间:2018.6.24
文章版权属于:薛兆丰的经济学交流群
点击进入001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