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图书馆”,给我的感觉,无非“网盘”附带“写文章”模块,有那么点名不符实。既然叫作“图书馆”,又干嘛扯上“写文章”?岂不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乎!
我用“个人图书馆”备份稿件有九个月了,直觉它有很强IT实力。不明白,何苦去争没太多技术含量的“写文章”那一亩三分地?全力做强“馆藏”而割韮菜多好。
那么,从哪下手做强“馆藏”?依用户需求而行事。就拿我来说,采取“互文”方法,研读周朝简牍文本,有如下两项需求:
其一,网搜明清两朝所刻刊的、为周朝简牍文本的古籍,挑选并下载三十多本(PDF格式),归为三类存于个人硬盘——周朝早期文本,如《尚书》;周朝中期文本,如《春秋左氏传》;周朝晚期文本,如《吕氏春秋》、《战国策》。
为此,有待“个人图书馆”能不限文本大小及格式而支持上传、存储、阅览等。还得支持转换不同格式的文本。
其二,通读三十多本古籍后,选关键性的字词句来勾稽古籍的内容,从而印证某一说法或事实。如:周朝有没有“易经”及“易传”之说词?“易”与“周易”所指有无区别?
对此,将三十多本古籍合并成一个Word文档,选用简体字。这样,利用程序查找“易经”二连字,执行结果无。这说明周朝没有“易经”的说词。
同样操作,唯《战国策》有一处“易传”,所讲合于孔子《文言》话语——“居上位而不骄”。这说明至少周朝晚期已用“易传”统称系、序、彖、象、文言、说卦等。
接着单本查找“周易”,《尚书》无,《春秋左氏传》有;查找“易”,二书都有,但与卦扯不上关系。在《吕氏春秋》中,查无“周易”而有“易曰”,“易曰”同于《春秋左氏传》所提“周易”方式,即连带六十四卦文本。据此判断:“周易”一词出现在周朝中期,专指六十四卦文本。到了周期晚期,人们习惯将“周易”简称作“易”。
但要说先秦的“易”字,本义为自然变化。怎见得?看甲骨文,“易”取“明”与“雨”的部分而成,借以“天明转雨、雨转天明”赋予自然变化之义。演变到蝌蚪文,直接将“明”旋转90°,即改由“日”与“月”而成,字义更为明了。如《说卦》所言:“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因此,但愿“个人图书馆”能识字查字,包括甲骨文、金鼎文、蝌蚪文、篆体字、繁体字、简体字等。而且,还要支持字体转换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