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在一个时间点倒着往回看的时候总会心生感慨,要是当初如何如何就好了,或者要是当初知道什么什么就好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初我为什么没买房呢?当初我为什么没有好好学习呢?当初为什么看上了ta呢?如此种种,难以穷尽
但是,大多数人也就到此为止了,想起来就心生感慨,然后继续该干嘛干嘛,可是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次的选择就是绝好的时机进入,每次的红利都占尽。可是这是为什么呢?不排除有一些是全靠运气,可是运气也是需要能力才配得上的呀。
产生这个思考是今天看曹大大的一片文章《开启上帝视角,其实你也能》,这里面说的是在互联网创业领域里面,目前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走到了美国的前面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最早期,从美国到中国复制模式特别流行,当然不能说每个项目都可以成功,但是最初互联网起步的时候,许多海归看到美国的模式、美国的发展路线,跑到国内创业或者投资,大部分的回报率都相当可观,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海归和海外基金是早期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收益人群。(从创业者角度看,也许这个迹象还不是足够明显,但是从投资人角度看,就更清晰了。)那时候,从美国回来看中国互联网,其实就是开了上帝视角,你知道什么会流行,你知道互联网的下一步会走向哪里,你也许不擅长具体的运营和操作,但很简单,投资下一个爆发领域领头羊的项目,成功率就会高得吓人。
当然,必须承认,中国还是有一些特殊的国情和特色,所以QQ实际上远远突破了ICQ的格局,所以hao123在美国没有模版,所以丁磊可以通过SP和游戏撑起一片天,而eBay在并购易趣后依然被淘宝杀得大败。是的,上帝视角在中国,并不是万试万灵,但那些在中国互联网大潮中赚得盆满钵满的海外风险投资基金,已经证明了很多,你其实不需要真的算无遗策,只要比那些视野狭窄的人多看到一些就可以了。
东南亚很多国家,文化习俗与中国相近,互联网发展水平远逊于中国,而发展速度却不慢。现在非常多的中国公司、中国投资商以及中国创业者都看上了这块,而且效果斐然。比如昆仑万维把持了泰国和越南的移动游戏畅销榜,腾讯和阿里分别通过投资正在掌握东南亚最大的游戏(Garena)和前三的电商(Lazada)平台。此外东南亚流行的各种聊天工具如Zalo、Beetalk、Link等,幕后都有中国厂商的影子。其他有中国资金背景的创业公司也越来越多。而这时候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呢?当地的企业和当地的资金,对市场的反应太迟钝了!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太保守了!这让我想到15年前的中国,我们太多所谓从业者,面对西方“.com”趋势的冲击,不也是如此迟钝和保守吗?直到此刻,我才真的体会到15年前,海外资金冲进来席卷中国互联网市场的视角和感受。也直到此时,我才意识到这种视野格局的差距对决策的影响有多大。
本来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的思考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我又想起一个人 吴晓波。他曾经在从2000年前开始每年买一套房子,我记得他是这么说的,从1997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商品房的放松开始,我就知道以后的房子一定会越来越值钱,为什么呢?西方的许多国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这难道不是开了上帝的视角吗?之所以敢于从出手,就是因为我利用领域内的经验和知识看到了未来。然后返回来做决策,你就发现你不会纠结的,也不会犹豫的。
这就是视野和格局,职业选择也是基于你对自己的定位和对行业趋势的判断,然后反推自身现在需要做什么,你就不会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