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这几个场景震撼人心,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1、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

曹保平导演的《狗十三》有很多场景是大家共同的记忆。

其中的一个场景,让我强烈地感受到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

教室里打蝙蝠。

在英语老师上课时,一只蝙蝠不小心闯进了教室,学生们沸腾了,争相追赶蝙蝠,老师也无法上课了。

老师在无法禁止学生的情况下,用书打下了蝙蝠,死了,之后还用两根手指夹起蝙蝠的翅膀,放在书上,打开窗户,把死蝙蝠扔到楼下了,最后还不忘吹下书本上的尘土,整个过程淡漠冷静,完全达到了他自己要求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定力。

学生们对这一幕除了唏嘘没有了乐趣之外没有其他的触动,除了李玩。

李玩本来是准备丢弃第二个爱因斯坦的,将它放在了很高的立柱上。经过了这一事件,李玩去把第二个爱因斯坦接回去了。

或许是蝙蝠的命运触动了李玩,也或许是大家对生命的冷漠触动了李玩,但是李玩还是缺乏最好的教育:爱的教育。

这让我想起了《笑傲江湖》里方正方丈将任盈盈留在少林寺时,刚开始任盈盈嫌虫叫鸟叫烦人,毫不犹豫地将进屋的蝴蝶钉死,后来,任盈盈将进屋的小鸟打开窗户放飞,这一转变被方正称为慈悲之心。

再来回看教室打死蝙蝠的场景,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都缺乏慈悲之心吗?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唯分数论的考核面前,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爱的教育从未进入大众的视野。

爱的教育的缺失,正是当前教育的最大问题。

2、大人的自以为是,才导致孩子的不懂事

李玩不能喝牛奶,奶奶以为喝牛奶对身体好,李玩吐出牛奶是糟蹋了,不懂事。奶奶哪里知道还会有牛奶过敏呢。

李玩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大人们以为李玩不能接受,一直隐瞒着,突然之间几岁大的孩子出现在面前说是弟弟,不接受就是不懂事。大人们哪里会想到感情是慢慢培养出来的。

爷爷弄丢了爱因斯坦,大人们以为李玩生气是因为丢狗,他们哪里知道李玩生气是因为狗丢了而不去找。

第二个爱因斯坦李玩不能接受,大人们以为李玩非要第一个爱因斯坦才生气,他们哪里知道李玩是因为他们的敷衍才生气。

大人自以为是,认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是根本就不了解孩子,孩子只能接受给予的,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否则,就是不懂事。

大人们的自以为是,往往是孩子不懂事的源头。

3、双重标准的本质是以利益为标准

《狗十三》当中李玩的父亲常常采用双重标准。

在喝酒这件事上,李玩心情不好借酒浇愁是不懂事,在酒桌上替父敬酒就是懂事。

在对待爷爷奶奶的问题上,李玩的无心之失是不懂事,弟弟用棍子打奶奶就是小孩子懂什么。

看似双重标准,其实本质上就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道理都在他那边。

《狗十三》是一部深思极为震撼的电影,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场景搬上荧幕,才能逐渐发现背后一直被忽略的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