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工具型应用是一类应用软件的概念集合,它的范围包含了不同行业,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直到目前都无法用一个明确的概念为之定义。
“无内容继承性”是一个极为笼统和新颖的用法,但这是基于“内容”概念的衍生。我想如果从工具型软件本身具备的共性出发,还是能够大致描绘出一些工具型应用的样子,比如工具侧重于信息的生产、分发和整理,而非消费;狭义上讲,工具型应用是相对独立,能够抽离“内容”产生价值的软件程序。
从功能上来讲,工具型应用大概可以分为生产类工具和生活指导类工具:
生产类工具:SaaS型工具(印象笔记、office、手机邮箱、网盘等),笔记类(便签、备忘录)、图像类(各类修图美颜类应用)、输入法、等
生活指导类工具:天气应用、手机安全应用、清理类应用、手机美化类应用、浏览器等。
生活和生产于人们而言是两码事。作为一款以千人一面形式呈现在消费者眼前的操作系统,必须从众多用户诉求中提取普遍性的需求,从而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最大公约数。从受众上看,生活指导类工具应用具备更广泛的基础,以天气应用为例,无差别覆盖的基础就是需求不会因性别、职业、年龄而有所区分,因此谷歌、苹果才会将这些功能直接集成在系统层面。
尽管关于“基础功能”的定义不断向需求上游探索,最近国内的一些第三方UI将安全、清理功能也集成到系统模块,但是系统并不是万能的,无论什么时候它都只能提供统一的基础体验,满足的是消费者普遍的基本需求,而长尾状的高层次需求显然要依赖于整个应用生态的完善。这就是生产型工具应用区别于生活指导类应用的价值所在。而浏览器这一“奇葩”能够压制系统自带浏览器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立在浏览器之上的用户需求是高频且复杂的,系统浏览器和“干嚼米饭馒头”一样,可充饥,却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口味。
早期吃尽“系统Bug”红利的生活指导类工具应用才是真正的“夕阳工具”,而在高层次需求上做精准对接以及扩容才是工具型应用中的精华沉淀。
简单而言,剔除部分注定要被系统进行收权的工具型应用之后,工具产品大概有以下几种成熟的转型模式:
工具内容化、工具社区化、工具服务化
关于工具内容化
在生产型工具应用中,有一类已经被证明有着极强的发展潜力,即浏览器。本质上作为流量通道,浏览器并不会涉及内容的生产和分发,即使有所僭越,也仅仅在“网址导航栏和搜索栏”做做手脚。
但是社会话语权的下放造就了传统「内容工业」的洗牌,以“丁卯分明”的生产分配关系为特征的PC互联网时代内容正向移动互联网的“全产业链”迁移。如UC、百度、QQ等手机浏览器,都开始涉猎资讯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流量管道的功能正让渡于内容消费平台,浏览器本身兼具了“容器和管道”两种功能。无论是B端(即内容生产者)还是C端(内容消费者),都可以在浏览器当中进行需求对接,而搜索仅是从属地位,这就是“公路收费站”的野心。至少在资讯分发领域,以UC头条为首的浏览器势力俨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工具内容化所带来的极强的引流能力以及用户粘性正是目前移动互联网获客的价值洼地,或者他们又找到了“收费”之外的新模式。
当然,工具内容化之后,最直接、有效的盈利模式仍旧是广告;但是个人认为,内容的价值变现模式长期来看应该回归内容本身,比如用户付费、IP孵化、电商场景化等。
1.用户付费模式很容易理解,目前最流行的知乎live、分答模式就是对互联网行业针对知识付费的前沿探索,不过用户对知识付费的宽容度很低,不仅要求分享知识足够专业,而且必须对用户有正向的及时回馈。
2.而IP模式则是注重内容孵化,例如简书、知乎、头条集合优秀内容帮助作者内容版权化,推出电子版图书。当然在视频音像领域,这一IP孵化模式更具有想象力。
3.由于和传统电商有着不同的传播媒介,内容电商自然有自身的特色。内容电商在表现特征上最大的不同是将电商场景化。这个场景化既不同于VR电商的虚拟体验,也不同于线下的体验式消费,电商场景化应该是将电商嵌入内容之中,为内容匹配消费场景。这就注定了电商场景化不会走“大而全”的模式,否则会让用户分分钟“出戏”,产生广告软文的嫌疑;“单品爆款”模式是保全内容节操的最有效手段。
关于工具社区化
严格意义上来说,工具型产品有社区化和社交化两种模式。
首先,工具型应用中,只有具备生产属性的才能够打通社区和工具之间的壁垒,无论是Instagram、美拍都以工具属性为重心,至少在同类修图工具中的效果首屈一指,然后围绕这一基本属性进行社区化改造,从而形成工具型产品的护城河。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工具社区化往往开始于激发用户的分享欲,生产型工具应用进行社区化尝试的案例比比皆是,脸萌、小咖秀、百度魔图等等,还有前途未卜的Prisma。
而每一款现象级的工具型应用,其必然参杂了足够多的社交化发酵,而能够让这款工具型应用转型成为社区化产品的关键点在于能否将优质内容进行沉淀和留存,从而形成一批真正的种子级用户,而这就是工具应用转型社区的引爆点。也就是说,一款工具的种子用户到底是以微博、微信的用户身份进行内容分享,还是作为工具社区的用户对外传播,前者是以“功能插件”形式存在,而后者则是作为独立于其他社区产品之外的社区平台存在。
脸萌和Faceu两款产品就解释了单纯的工具和以围绕工具属性打造个性化社区两者的本质区别。当然,Faceu目前仍旧难言成功,但是对比两者百度指数波动仍可管中窥豹一番。
经济学中,将单一变量增加所引起的总量加倍放大称为乘数效应;而在工具型社区上,前期足够的用户和优质内容的积累,借助于网络社交和口碑相传,很容易引发乘数效应,而这就是工具转型社区化的龙门一跃。
关于工具服务化
PC互联网开启了数字商务时代,移动互联网则是催生了云商务的出现。以智能手机、平板为首的移动设备在硬件上铺平了随时随地办公的理想化道路,而云计算的出现则是给出了软件层面的实用解决方案。
在SaaS之风吹遍整个企业应用软件领域之时,不可避免的,在企业级这一高壁垒、高利润市场引来众多新晋业者的虎视眈眈。而云计算则扮演了重构整个企业应用软件生态模式的角色,给予了后来者居上的机会。
譬如发迹于移动端的生产型工具应用印象笔记,他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笔记类应用中脱颖而出,除了具备出色的“记录”功能之外,多人共享、跨终端同步等服务也是相当重要的特色。国内的有道云笔记手机版、百度云企业版、office 365等应用都可以算作是生产型工具应用服务化的案例。
但是移动端硬件在商务领域的存在感始终弱于桌面设备,除了性能短板,信息的输入/输出效率同样难以匹敌桌面级设备。而硬件的这一缺陷可以肯定的说:严重影响了移动端SaaS型应用的价值,生产型工具应用如果进行服务化改造,不得不悲哀的意识到,移动端SaaS在大多数行业仅能作为辅助,而且还必须为多个平台进行适配,以适应跨终端(平台)服务。或许生产型工具应用进行SaaS化改造还未找到准确的用户痛点,一定时间的摸索不可避免。
关于工具产品国际化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道路一直步履维艰,这其中既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政治角力,更多的则是体现在商业人文层面的巨大鸿沟。
而国内互联网另一角落,以工具型产品为主的国内互联网公司却以势不可挡之姿完成了国际化布局,这其中猎豹移动、APUS、联想茄子快传属于佼佼者。相比起社交、电商这类互联网产品,工具型应用天然具备了跨语言、跨文化的通用属性。这种通用属性最大的特色就是几乎消弭了用户的尝试以及学习成本:既没有付费门槛,同样一目了然、轻松上手的操作界面。
作为唯一一个能够以行业为单位成功围猎海外市场的互联网细分行业,工具型产品其实承担了一个跳板效应,“工具+”模式充满了想象力,至少猎豹移动就在以“工具+直播(Live.me、头牌)”、“工具+内容(手游、News Republic)”尝试进行内容化改造。
与其深陷“工具困境”的苦恼中,不如多思考工具“无国界化”所扮演的敲门砖角色,在偏安一隅的国内互联网企业中有何启发意义来的实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