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成事,大到成就一番事业,小到养成一个好习惯。为了或远或近的目标,我们可没少努力,但很多时候却半途而废。完成目标除了要有靠谱的计划、保障、方法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自控力。面对诱惑的自控力、面对负面情绪的自控力、面对拖延等坏习惯的自控力等等。 畅销书《自控力》一书分析了自控力薄弱的原因,并介绍了对症下药提升自控力的方法。但是今天,我想就其中一句加以分析,原文是这样的:“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
有的小伙伴也许会说:“自控就是控制自己,就像一场对自我的博弈,为什么最强的自控不是和自我较量呢?”
有这样一个事件:一位妈妈为了让儿子改正不吃黄豆的“毛病”,在孩子生日当天做了一桌黄豆宴。孩子为了躲避妈妈的责骂,勉强自己吃黄豆,每吃一口就咳嗽,直到吃得喷血,才被送到医院。医生说是黄豆过敏导致的急性胃出血。
虽然事件中的男孩是迫于压力的盲目自控,但在身体反应很难受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对其意志力是多大的消耗,情绪和压力在这个事件中都是诱发结果的因素。这种自控除了过度消耗意志力储备,让人精疲力尽,不会对改进结果有明显的效果,反而会产生压力和情绪。
只有认识并接纳真实的自己,按照自己能够适应的节奏愉快地执行改进计划,计划得以顺利完成的可能性才更大。这就是“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其融为一体”,是科学自控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
好比我最近每天坚持日更。其实每天读书多则几十页,少则就几页。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无论读多少书,都要将学到的理论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一遍,形成文章记录下来。只要完成这个小目标就算有收获。每天空闲时间有多有少,学习是重要,但是平衡各方面的节奏也重要,那么允许自己张弛有度就是对自控的“软着陆”。如果我要求自己必须每天读书至少五十页,哪天没完成就自我否定,自我投射说“你连这点小目标都坚持不了”,久而久之,别说读书,恐怕自卑就把自己打败了。
所以,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力气用在哪里最有效?用在深度了解自己最有效。了解自己的发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能做怎样的事。只有符合自己内在的,才是让自己舒服的,让自己舒服的才是得以长久并不损耗身心的。
今天的作业完成了,相信明天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