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文浅教的正确途径
——观王崧舟《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性文章,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于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这样一篇有距离感的难文,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到文本世界中去呢?难文浅教,不是简单的浅浅教,而是深入浅出的教,王崧舟老师的执教给了很好的借鉴。
一、核心目标巧贯穿
这是一篇难文,因为文章的时代背景非常独特,需要学生对此文的背景有所了解才会对文章中的人物及情感有更深地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王老师创设了核心目标和条件目标。我特别喜欢他所说的核心目标。一篇文本教学需要有一个核心目标,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通过一些具体的条件目标去实现核心目标。而不是现在总是割裂开来的刻板化的三维目标,以一带动全部贯穿整节课堂。
二、课后习题巧融入
一般教师在对待课后习题上是学完课文以后处理课后习题,大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课后习题不重要,讲不讲都可以。说明教师对待课后习题不重视,没有认识到教材编者对课后习题有梯度的编排。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阅读手法的解析再到价值观情感的熏陶,梯度化的课后习题能很好的作为教学的支架。不要把语文课变成数学课,要创造性的把课后习题有机融入到教学中。就如王老师这节课他不是把课后题简单的插入,而是创造性的有机的融入。
三、人物形象巧还原
这篇文章距离感比较强,年代感也比较强,需要给学生进行情境还原比较。还原什么,把人物所处的环境还原,把人物在当时该有的表现还原,把人物当时所做的表现还原,正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李大钊当时的反常表现非常突出,王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个反常之处进行深挖,从而更好地体会李大钊的品质。
四、革命文脉巧传承
文脉指的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脉如何传承,如何让学生有所触动,产生认同,传承发扬?王老师则是抓住了原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李大钊——李星华——红四团——刘胡兰——董存瑞——两弹一星邓稼先科研工作者——抗洪人民子弟兵——钟南山疫情——学生,一步一步走入学生内心,点燃革命精神传承的火种,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思有所行。
创设生命教育支架,促进学生生命认知发展,难文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