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深度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是第102个】
你会不会有这种感受,在跟别人在聊天时,你发现自己根本插不上话,尤其人多的时候,大家都是凯凯而谈,谈笑风生,而你却只能安静的待在一边,听他们讲。好不容易插一句,还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你不由的脸红了,慢慢的,你开始躲避、逃离这种场合......
在公司的会议讨论中,你每次都习惯了说:我暂时没有其他想法,其他人说的挺好的......
在各种聚会上,你倾向于和某一个人谈‘共同’的话题,而不是加入大家......
这种现象被称为:封闭式沟通,它不是传统上的环境封闭,而特指一个人在适应融入不了多元交流后,开始趋于内心封闭,拒绝沟通的过程,因此,也被称为当下的‘口吃’。
我们知道,说话沟通主要有三个底层目的:
1、连接
沟通最底层的目的就是连接,信息的传递了解、情感上的连接。
2、表达自我
其次是表达自我,它指我们通过语言上的沟通, 给别人留下的印象的过程,是静态过程。
3、影响他人
最后是影响他人,它指我们通过语言沟通,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改变它人 的行为、思想或性质,是动态过程。
其实,在沟通的瞬间,大脑工作的过程是先难后易,先是影响他人,最后是连接。这样的后果,就是很容易使人陷入封闭式的沟通中的深层原因。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必须带着某种明确地目的性来沟通。
有人会说、目的性沟通,我知道,但就是想说也说不出来,这其实就是沟通的表面影响因素,即知识的库的差异性。
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但是为什么会有差异性了,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程度不同。
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主要以下面3种方式为主:
1、点性知识
2、线性知识
3、面性知识
互联网的普及,本质上是效率的提升和工具的改变,这也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的碎片化阅读,据统计,每个人每天接受碎片化信息的时间平均为为8小时,而这就是点性知识;有的人在自我表达的时候,只是表面原因,这就是性性知识;而那些既能说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人,他们的知识主要以面性为主。
很多人,每天只是接受大量的点性知识,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是分布式的状态,所以,在我们用起来会很困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量阅读,还觉得知识不够用的现象;而有的人通过一个点却能连成线,最厉害的就是面性知识,即知识库,想用的时候随时调用。
到此,你是不是感觉豁然开朗了,是不是很像知道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说起来,方法也不难,即改变知识的加工过程即可。
而我们运用知识的过程有三个步骤:
1、信息的接收
2、信息的加工
3、信息的输出
阅读书籍、浏览咨询等就是信息的接受过程,而沟通表达就是输出的过程,而造成输出差异的原因,就是因为每个人对信息的加工程度不同。
这里有两个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迅速帮你构建自己的知识库:
即在接收后,用以下两个方法:
1、5why法
2、5so法
这个方法,告诉我们,在接收知识的时候,除了量的积累,还要重视质的提升。
5why法指在接收信息后,先自问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样的原因是为什么....
5so法指在接收信息后,先自问然后了,我知道这条信息,然后了,即推导...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同时使用上面两个方法,即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今天,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