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去北京实习的时候
说起来也算幸运,宁哥帮忙弄到了京东的面试机会,在北京的老乡晓娟姐帮忙拉到了其他两家面试机会,对于刚刚离职,还没有在上海得到求职回应的我,心里莫大的感激。虽然我心里,本也是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但是,有时候由不得自己。
不过我现在很纳闷,樊钊怎么当时没拉我去头条??
站在火车站外面,我没有进去。平时的外出,最多也就提前半小时到而已,可那天格外的早,我就一直呆坐广场草丛堆边,算是有个地方抽烟。
到了北京,当时为了减少花费,有足够的钱等确定后租房子,就直接在王府井的小巷儿青旅安顿下来。
在小巷儿里,有两件事情让人印象深刻。第一件是,一直在主屋里研究单立人喜剧的光头老哥,后来居然让我在JD总部碰见了,第二件是,睡我下铺的老哥,非要跟我聊天,而这番聊天,基本上坚定了我来北京,以及来实习的态度。
首先,我不大爱跟生人聊天。青旅很热闹,大家来自各个国家,各种语言在同时交流,我更喜欢听他们讲,听法国小哥跟台湾女生倾诉大陆女友分手的伤心事,听泰国小哥讲极其搞笑的方言版英语,比我自己说话,要更有趣。但是,老哥在房里的一举一动,不像是临时落脚的人,他认识店里的每一个NPC,一口京腔,一辆电动出行,和老板一起吃店里的伙食。
不过,我能明显感到,他注意过我。下午的时候,我跟几个HR打过电话,明白人也能明白,我在找工作。
在房里的时候,他有意的跟我说起他自己的事。老哥姓名不知,父亲江浙办企业,家有兄弟三人,自己是老二,不是北京本地人。说来奇怪,他却一口标准的京腔,我便问了问。他说,前几年从南方来的时候,为了融入圈子,没得办法,必须一口京腔。我倒有注意观察,下午他带回来的几拎盒装白酒,这晚上已没了踪影。
“我们是家族企业,稳定的很,我哥也想要,我弟也不用想,我夹在中间不是滋味,一直活在家里的环境里,自己一口气出不来,就来北京,自己闯了。”下午还听他说,去单位要装模作样的打个卡,给员工看看,都是“员工”,一起上班一起下班,给人感觉好。
“我当时来北京,那个苦啊,天天焦头烂额去送酒,去陪客户,万般辛苦才被他们认可,才算进这个圈子,你无法想象一个外地人,融入北京有多难。”我连连点头,却心里没多少起伏,难不难受,自己心里多少有点准备。
他问起我来北京的缘由,并讲了他遇见的几个在青旅落脚的年轻人。我说,我来一是为了检验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去做我想做的事情,有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或者有没有潜力达到。二是,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做事,不管是能力上还是简历上,要给正式工作做准备。其实后来想,来北京的这份工作更多是我在自己能力上的试探,我在上海的实习,对我而言只能算成长了10%,同时,也没有探索到除了自己PPT之外的其他能力,以至于我对于自己的价值,还没有完全的了解。
“多看,多做,少说,把事情做好。还要不让人操心。年轻的时候,有的是时间。”其实这句话,他说的时候,就坚定了我的态度。
临近面试日的时候,我为了方便,住到了通州的民宿。除了出去吃个饭,基本上就在房里看自己的面试准备资料,和自己的简历。其实有时候面试的确苛刻,一纸简历,却会被抠得无比细致,乃至故意抠到你无话可说,实在费解。
我有一个习惯,一旦我认可这个企业以及渴望这次工作机会,我至少会全心花三天去写出一份6页左右的资料,包括: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实习经历的亮点和个人性格的特色...并再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这些资料。我还会找人,或者对着镜子,把自己想说的话,先说一遍,有错,或是不顺,当场就改。所以,这也就养成了我一个习惯(不知是好是坏),跟人讲述自己的时候,总是追求效率,更不像是在交流,而是在传达,或者说,在“演讲”自己。
京东的这份实习,早在我还没有确定面试机会时,就开始准备了。在隔壁宿舍拉上一两兄弟,帮我做模拟面试。但是,正式面试的前一天,我还是继续“练习”到了凌晨。
到了经海路,过十字路口,上午先面的是医药部。为了更好的展示我过去的实习工作,我拿出了电脑,点开了我做过,并自己喜欢的几个策划(PPT,当然我会隐去甲方名称和一些关键字),同时,我用电脑PPT展示工作成果的方式,也多少弥补了我当时口头表达的不足。毕竟,我当时讲了三遍,他还反映,我没有讲明白。
医药部的面试,算是草草收场,临走前还给面试官背了一遍京东价值观,哈哈哈,不过自己觉得特别搞笑。然后一个人去了一楼茶餐厅,花了半百买了一瓶蔓越莓茶,慢慢的喝了起来。
下午面的是生活旅行部。梦丹姐是一面官,面完之后我的感觉就是:天呐,我的简历不该这么简单的,为什么问了这么多??我写的基本没问,没写的包括星座,家庭等等,估计全被在简历上添加了个遍。不过大多问题,我自我感觉都很顺畅的回答了,只是一个地方现在都忘不了。
“你还投递了其他公司吗?”
“百度、滴滴这些”
“为什么会选他们?”
“因为...”
“为什么不去阿里?”
“因为淘宝...”(这一块答的差强人意,仅仅从用户体验入手,没有说服力)
“要是京东和阿里你都能去,你选择哪家?”
这个问题我之前真的没想过,当时为了给自己时间想,先把梦丹姐的问题重复了一遍,给自己留了几秒钟,然后吐出几个字:“我还是会去京东。”
我不知道我这个大条男孩,要是没给自己那么几秒,估计就凉了。后来是凡姐和莉姐面。凡姐跟我聊的不多,但是莉姐面我,是我感觉最有意思的。莉姐没进会议室之前,我是没有坐的,一直站着。本着同站同坐的尊重态度,站到了莉姐喊我坐下。
“啊,做过班长啊?”
“是啊。”
“以前在哪实习啊?”
“上海前程无忧,做招聘。”
“有什么才艺吗?”
“会唱歌。”
“好,我没什么问题了。”
“我也没有了。”我当时想,好快,真正的快。就这样就OK啦?然后我就这么走了,周一收到了入职通知。其实当时最后一面确是提过一个问题的,就是团队平均年龄,当时想验证是不是年龄差距小,团队沟通氛围会更好。至于验证,我想等到下一份工作阶段性结束后,再来谈一谈年龄、团队以及自我感受的问题。
确定来上班了,问了下已经在京东的唐琦,跟她租到了同一个小区。当时真是年少不更事,租了顶层,后来苦不堪言。房屋漏水,甲醛超标。安置完行李第二天,就上班去了。工作交接的,是雅文姐。从她的工作里,分出小程序给我,一下午的通读她的文档,着实累,所以后来自己选择了,先依照文档,接触工作,再多加反思和总结,来熟悉工作。直接上手理论,的确没有效率。这段交接,也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以至于后来给洋哥和云峥交接自己的工作时,在介绍完背景后,一定“督促”并引导他们,去做简单的实践,如果没问题,再控制交接的正式工作。当时的自己是,小白一个,但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但是自己的缺点,在这三方面,暴露到自己都受不了。
首先,对于表达,我实习后期也一直在反思。
学识、环境、价值观等构成了一个人的认知,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至于我说“泡茶”,就是简单的绿茶泡个水,而对于面前的这位同时,可能就是一段茶艺,所以,我跟同事说“我昨天泡茶喝了”,在两人脑里,完全不是一个景象,但是我要是说,“我昨天用我的保温杯接开水泡了绿茶”,这就一定不会在他脑子里形成具有仪式感的场景,不就是杯里泡个茶吗?你这么说,咱都懂。
我说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能听懂,但是要尽力接近,说出来的话,随便去公交车上抓个奶奶,都能听懂你的意思。这是我前三个月,一直在全心努力打磨的。
其次,关于理解。其实这很难,刚进公司,工作方法,工作背景啥都不知道,可是大多时候,同事并不会考虑小白的感受,该说的说,不会多加详说。
理解要求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问,并问到底吧。当时梦丹姐还在,所有我无法把握的事情,都会去问她。其实在我心里,一是我作为一个实习生,不懂的太多,而她却能告诉我,帮助我理解,二是我需要确认哪些地方可以自己来做,哪些不行,知道自己该做的是什么。总之,每天无数次去问梦丹姐工作怎么做,基本上摸清了自己的工作目标,理解自己的岗位,知道了存在的意义。
而且,我发现理解不能一蹴而就,理解需要积累,当我知道了与这件事有关或无关的方方面面时,才可能有那么一丝机会,完全听懂对方的意思。
最后,安排和执行。非常有意思,其实前两个月我都没有“忙”到需要去做这么个工作计划表。让我忙的,仅仅是每天自己给自己加的活,去逼自己了解小程序的知识、市场和趋势,去逼自己总结不足,去发现周围有没有发生错误,周围的人是如何解决错误,总之,用这些来武装自己。不过到了后面,工作越来越多,就开始做安排表了。
安排表是简单的Excel,划分到每半小时,右侧留出格子用来做日结,如果完成,就打钩,没有完成,形成拖延的话,就会标黄并往下推。
大多数时候,安排表会被提前写好,一般会提前写好明天和后天,并把阶段性需要完成的工作,标红并提前写到对于的时间点,再把这个Deadline(又分自我认定的,和必须的)往前推一些,告诉自己这个时候要准备完成了。
每日工作安排的最后,还有一栏“延误总结”,写上今天有什么事情对工作形成了影响,比如我会写上,给某某同学在论坛上找实习信息花了多久等。
而且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突如其来的任务很多,会议也很多,能百分百完成的安排表日数不多。
正是这个原因,后来写日报(我每天都要写日报),我从文本报告式改成了Excel表格式,没有过多的阐述事情的内容,仅仅是“项目+阶段情况+完成程度”的形式呈现,如果没完成好,自己又明白原因,就在那一项后面,写出原因。这样一改,就能很清楚的指导,事情怎么没做好,老板也看的简单,自己也记的快。把日报形式改了,老板居然没骂我,还说这样挺好?哈哈哈。
关于执行的话,好像没啥觉得要讲的。我知道执行端会出现的问题很多,但是我印象不是很深刻。
公司吃完午饭的时候,会常常跟小霞去一楼逛,然后绕着楼外走一圈,再回去睡觉。没有特别喜欢吃的楼层(虽然有五层食堂),也没有特别喜欢吃的菜,对所有的菜,就是吃进去就好了,饱个肚子。
在北京第一间出租屋出大问题之后,我换了间房子,就在隔壁栋。
之前在第一间房的时候,隔壁住的松哥,在安踏高就,一起去门口吃了份烤鱼,还是老哥请的。至今没有还上...
决定自己做饭,是因为外卖实在太贵了,拿着实习工资真的养不起自己,以至于不仅自己做饭,还基本不吃荤。于是小吴有了自己的锅、勺、刀和各式调料,这些东西后来大多数,都继承给了从南方来的小刘。不知道小刘有没有研究出什么黑暗料理。
不过自己做饭,也有个很大的问题,只做一盘菜,种类太少,不够吃,做几样,量太多吃不完,要是做成几样小份,又买不到小份的食材,食材剩了也浪费。结果怎么做,都不好办。
做的最失败的菜,就是一份红烧翅根,后来跟我妈说起来,她总说我一定没有腌盐,可是我整天在家耳濡目染,怎么会蠢到不腌?结果最后,做出来肉还是没有味道。
后来公司发了月饼,那会,我中午几乎没有去食堂吃过饭,全靠吃一个或者两个月饼度日。但是每次吃完觉得油腻腻,第二天中午却又忍不住。
盒子里有个月盘子,我这个是宇航员盘子,跟我的小JOY是一样的。之前去看国龙哥月饼盒子里兔儿爷版本的盘子,上面从左至右写的“东京”,我就顺口念了出来,还纳闷为什么不是北京,结果后知后觉。
最后,这个盘子和JOY也光荣的被继承给了小刘,不知道小刘现在收集了多少狗子了。
还有喝酒。酒文化加持后,喝了自己人生中量最多的两次酒,一次莉姐当座,一次梦丹姐当座,不过跟莉姐喝的那次,三瓶江小白+两杯牛栏山,第二天没啥事,后面跟梦丹姐喝的那次,量更多,度数更高,第二天基本凉了,宿醉呕吐。
不过自己有个原则,就是即使喝了再多酒,只要没断片,我要做那个最清醒的人,你们借着酒意爱干嘛干嘛去。
再说说北京的人。
莉莉是我进京东后的第一个同桌,整个实习期间我也一直把她当老师来学的。我会发觉我自己,啥事不清楚就问莉莉,很多东西最后都学的莉莉的。后来自己就特别感慨,进入职场后,自己认可的第一个人,对自己的影响,真的是太大太大。
说起莉莉,那就要说起佳丽了。佳丽的工作,后来交接后,大部分算到我头上了,不过我觉得从她这接来的工作,也是唯一发挥了自己想法的地方。后来跟佳丽在微信上谈工作,都在感慨,今年就业形势特别难,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后佳丽就这样去大山拍摄去了。
有一次我第二天上班还没醒酒,高颖来了,我当时在家里吐,还没来得及来上班,后面来了之后,一起去食堂,一坐下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个人拿的菜都跟我一样的??而且还都不拿米饭,拿的馒头。当时的小吴觉得在京东找到有共同点的人好难,于是就特别高兴。不过那天跟打了药一样,因为酒还没醒,话特别多,人都是轻飘飘的。
后来云峥来了,蹭了抹茶拿铁喝,那个时候,天天想着怎么去喝抹茶拿铁,后来跟小刘去楼下逛,还被以为是情侣被送了两张免费券,结果我又拿去喝抹茶了。离开前。交接工作给云峥的时候,我可是把交接当做浩大的工程。又是说背景,又是说案例,让她自己上手做最新的项目,然后写很多自己总结的东西给她,就像一个小老师,总想拉着她来给她演示,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总之,我觉得我很用心了,因为之前被交接时,觉得交接工作的流程和内容可以再改进,所以就想自己来做得好一些。
指人儿的粉丝群里,说七夕节的那天晚上,央视《超级乐队》有直播,现场有名额,为了JOJO,我二话不说就报上了。那天周五,可能是我下班最早的一次,6点就走人了,然后马上打车去央视,结果路上堵了一个多小时,出乎意料,最后晚了几分钟,没能进去演播厅,一个人就在市中心瞎晃悠。
这是在北京最失落的一天,后来还跟央视前员工佳丽吐槽央视为啥不让进。我不知道我当时打车往市中心跑花了多大的勇气克服心理障碍,我整个人在车里都是出的虚汗。
之前早上坐班车去上班,结果车开动没多久,就感觉肚子不舒服,下车狂奔去找厕所,在工地里解决了。后来就对班车这样“上车后你只要肚子不舒服你只能忍着没地方解决”的交通工具,心生恐惧。所以七夕节那天,我打车去央视,整个人都是沉浸在恐惧之中,居然还在那车上,流了一个小时的汗。我不知道多少次想从堵车的地方打开门直接冲出来了。心理病,特难熬。导致后面,我每天都不坐班车,用滴滴来回,一天要100块...一点实习工资,全用在了打快车上面。
果不其然,我晚上从央视那边回家的时候:
“师傅,你能不能找个厕所停一下?我不舒服。”
其实,我一下车,就跟没事人一样,一坐上车,就怕的要死。直到现在,我都不敢坐公交车(之前在苏州去看文雀的演出,同样的病犯在公交车上,整个人心态都崩了),和超过二十分钟的快车,或者看了路线,沿途没有卫生间的快车。
离开北京的那天,天公不作美,能见度不到五米。
待了四个月,第一次碰见雾霾,还是我走的那天,也算是这个城市给我的回应了。
四个月里面,我倒是挺满足,起码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有些可惜,没有能够找机会留下来,如果我能够认真参加秋招,拿个Offer,我回家住几个月,我就继续留在北京了。但是留在京东,就必须实习到毕业,这就基本打消了我继续实习的念头。所以一旦离开,回去的成本又会无比之大。
回来的时候,问了宁哥,我说你还记得你之前说的卖烤冷面吗?我说,要赚钱,还真的应该去卖烤冷面,打工能做个啥用?
不过小吴还是觉得,在真正入局烤冷面之前,先去大城市混迹些时间,等待最佳时机的出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