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屋拆迁,很多东西都丢弃了(说准确点是都处理掉了,能卖钱的则卖钱),比如脱粒机、鼓风机、马达,手推车等,这些东西似乎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因为现在水稻田都没了,要这些农具做啥呢?
妻子嫁过来的嫁妆台也丢弃了,我想把嫁妆台带走。妻子说,这东西你放哪里呢?我说,这是你带过来的嫁妆,我可要珍惜。妻子说,这个嫁妆过时了,又不是旧家具值钱,这个不值钱。
所以,最后这个嫁妆台就留在老屋里,后来也不知道它的去向了。
一只雕花床很大,我却带走了。有人对我说,这一张雕花床有人收的,大概市面上价格有九千元。啊,这么值钱啊,那我更不值得丢弃,更值得珍藏起来了。
2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南乡下流行雕花床,那时候结婚的人都准备一个雕花床。那时我结婚,所以父母亲也为我准备了一个雕花床。那雕花板是邻居王木匠雕刻的,那床身是村庄里另一位木匠师傅做的。老实说,那雕花板是传世精品,那雕花床床架虽说不够完美,但也是这么多年凑合着用过来了。父亲生前告诉我,曾经有人要高价收购这个雕花板。父亲说,这个雕花床没有了雕花板就一文不值了。
是的,雕花板是雕花床最精彩之笔,是雕花床的灵魂。
3
我写过一篇《像雕花一样努力》,这里摘抄如下:
那时候,乡村青年男女结婚,流行一种雕花床,它的四面都是雕花板,最见功夫的是床的正面,有雕刻龙腾虎跃,有雕刻凤凰展翅,有雕刻鲤鱼跳龙门,甚至还有红太阳,还有向日葵。
一张床的雕花板大大小小有几十块,木匠一个人雕刻起码要个把月才能完成,所以木匠每天晚上只睡一两个小时的觉,常常是我一觉醒来,他还在煤油灯下聚精会神地雕花。雕花也叫木刻,手腕非得用力不可,没有干过木刻的人是受不了这份苦的,不仅手腕用力之苦,还有孤独寂寞之苦。
有一回,木匠在雕花,我在旁边看他,我说:“长大后,我跟你学雕花吧。”木匠微笑:“这雕花是苦的呢。”我不信,木匠就递给我一把刻刀,我朝木板上刻下去,不知怎么的刀尖突然就划到一边去了。木匠嘿嘿一笑说:“不下苦功夫,你是雕不来的。”
下田种地的农民很多,靠自己双手去雕花的人却不多。我的邻居木匠不仅吃苦,还坚持不懈,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雕花不止”。
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了一个道理:能够很努力孜孜不倦地做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4
现在,这一只雕花床拆散了,存放在我厂里一间屋子里,起码在我的手里还是会珍藏它的,还是挺喜爱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