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不想上班就去做自媒体人”这一口号传遍了整个互联网世界,很多人都蠢蠢欲动,也有无数的人将之变为实际行动,一时间,各类型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中国的自媒体产业也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当然,这其中的成功案例也不在少数,有的的确是有才气和深度的,但也不乏恶俗和肤浅的,但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并不影响他们算是成功的界定,毕竟某种意义上而言,衡量自媒体成功的简单标准就一个——流量。
就算是现在,也不时的有人征询我的意见,“我想辞职去弄自媒体,你觉得怎么样?”我就问了他几个问题:1、你打算做哪方面的自媒体?2、你是否具备这方面的专业性知识?3、你是否具备能将你的专业性知识以一种特别方式再现的二次创作能力?4、你是否具备拍摄剪辑方面的能力?当我还想继续问他第五第六个问题的时候,他打断了我,说:“搞自媒体有这么复杂吗?我看很多人搞自媒体就一个人,很多还是低学历者,都赚得盆满钵满的。哪有你说的这么多要求?”
的确,很多人对自媒体的认识就是如此,误解也是如此。但是这种认识要在自媒体发展的初期阶段,那么就没任何问题了。在那个阶段,流量就是一切,流量就是价值,二者是一体的,那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有了流量,就能实现最大价值的变现。那是一个自媒体野蛮成长的阶段。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因在于整个大环境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在自媒体野蛮成长阶段,市场是给了自媒体足够的空间的,只要能引来流量,那么市场就会给流量相应的价值回报。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自媒体,市场的空间逐渐被分割殆尽甚而超出了其容量,于是,流量的平均价值就摊薄了。
实际上,这一现象并不单一的存在于自媒体领域,它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市场现象。当一个市场是新兴市场的时候,这个时候进入这个市场,只要不犯根本性的错误,都会大赚,就像自媒体初期阶段一样,除非发表了违规违法的不合适内容被封号。但是从新兴市场到成熟市场,再到饱和的红海市场阶段,就要讲究更多技术性或者战略性层面的东西。新兴市场的先发红利也在逐渐丧失。
所以,你再去问现在很多做自媒体的人,收入如何?你得到的答案可能是现在的粉丝比以前多了,但赚的钱却少了。举个传统制造业的例子,上个世纪八九十年当中国的电视机需求激增的时候,生产制造的需求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这个时候任何一个进入电视机制造的行业都会挣钱,只要你能生产就行,工厂门口永远排着拉货的车子。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市场的需求就被摊薄了,门口排队拉货的队伍就越来越短了,直到开始要去争夺市场份额的时候,这个时候市场的供需关系就发生了逆转,你再生产电视机就要进行附加价值的深度耕耘了。
传统行业如此,传媒行业也不例外,某种意义上,自媒体行业就属于传媒产业。商品市场的发达必然孕育出传媒行业的蓬勃,这是一个必然的历程,记得世纪之初,笔者当时还在西安的传媒行业,一个大约600多万人口的城市,竟然有三千多家广告公司,而那个时候,户外广告的模式刚方兴未艾,只要你能在户外批下一块比较大的广告发布牌,那么光是这广告发布的费用就已经足够养活一个小的广告公司了。那个时候,商品需要的是传播媒介、展现渠道。另外,我们也同样可以回顾下电视产业,当全国电视就那么几个的时候,要上电视广告,你是需要排队或者竞价的,当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的时候,各大电视台不会再有客户排队的事情反过来是要主动去争抢广告商的。
这所有种种的市场现象体现的都是一个简单供需关系,有需求就有市场,自媒体也在重演着这样的一个市场规律。当自媒体作为一个简单的流量性质的平台的时候,当自媒体的数量开始大于市场需要的时候,它的收益就必然呈现一种断崖式的下降,这种下降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越来越明显。
于是,有个疑问来了,那么自媒体还有未来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自媒体如何求变。不变,那么结果只有一个,默默无闻的沉没并最终消逝于自媒体发展进程中。你曾经只是简单依赖流量就挣钱的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粉丝也最终只会成为记忆里的陌生符号。
那么,自媒体经营的思路一定是要变的,那么如何变呢?我在上文提到的种种市场现象体现的是经济学里一个基本定律:需求决定了供给。经济学理论中还有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基本定律就是反过来,供给也可以创造需求。传统制造业遵循前者,创新型企业验证后者,比如苹果。自媒体的转变就需要带入后者的经济学思维。
事实上现在很多自媒体人也在积极改变,开始从过去简单的信息载体平台性质转向了多元经营,比如以前做美食相关的自媒体它可能转向和食品相关产业合作直至打造自己的品牌食品系列,做美妆内容的自媒体可能会和美妆相关产品结合转向代理销售等等。又或者以个人为主的自媒体则导向了打造形象IP代言生产销售自己IP相关的品牌产品,这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美国的卡戴珊姐妹系列。向渠道和品牌的转变,是自媒体价值深耕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再反观还沉浸于以过往流量思维的自媒体平台,比如很多网络红人,依旧靠流量挣钱,模式采用收坑位费传统带货,虽然现在还比较火,但负面消息却越来越多。这一现象是不是让大家想起以前的电视购物频道?我们可以预见其趋势也必然会像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购物式微。市场的大规律大趋势是谁也逆不过的。
那么自媒体平台該如何转型呢?該如何从传统流量思维向价值深耕这一块走呢?目前转型成功的例子是不是足以让很多自媒体追随其后呢?当然可以,只要你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就如我在本文开头向我征询意见的朋友提到的几个问题。那么这是否也就意味着过去抓住了自媒体野蛮成长阶段时机引流成功的自媒体的必然淘汰?从而价值归零?
其实也不然,其实自媒体转型的选择还是有很多的,内容的与粉丝粘度不具备同类自媒体竞争同类的转型,那么可以采取借力借势的模式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很多自媒体人发现自己在内容专业化方面上越来越被同类更为专业性团队经营的自媒体甩开距离的时候,一个好的重新方向定位是可以避开刀刀见骨的竞争,从而对原有粉丝进行价值再挖掘的。
这里,我举个例子,一个曾经做自媒体的朋友,以前做内容,只要稍微花点心思就能靠流量挣钱,后来发现再挖空心思做怎样精致的内容也不怎么来钱了,于是对自媒体前途越来越没信心了,甚而有了放弃重归上班族的想法。恰逢其时,另外一个朋友在做传统易学服务平台,想借助他的渠道传播平台相关内容,于是商谈下就把平台嫁接在其自媒体平台上了。做自媒体的朋友也乐得省事,每天也不需再挖空心思去创作内容了,因为内容有了服务平台专业团队每天的更新。结果一个月下来,收益让他大吃一惊,远远高于他之前的收入。
这里面说白了也没什么奥秘,对于这个朋友来说,他自媒体的粉丝某种程度只是机缘巧合关注了他,粘性并不足,其他同类自媒体增加的时候他平台粉丝的单一流量价值就衰退了。而这个时候他嫁接了易学增值服务平台,虽然是个小众需求的项目,但正是因为小众需求的冷门项目,所以这个市场是处于新兴阶段,单一的有效流量价值就相当高。可能对于做自媒体平台的朋友来说,接入平台后,他的有效流量可能比之前还低,但带来的价值却被放大了很多倍。从而流量的平均价值又被再一一次拉升了。(注:如有兴趣或希望眼见为实的朋友,不妨搜公众号“玄助科技”稍微了解下,他们的模式的确有可值得借鉴之处).
从这个例子上看,自媒体的转型选择其实又多了一个,那就是与有前景的项目合作,实现流量和价值的再一次结合。当然,前提是要找到不错的合作项目,就如那个朋友找的易学服务平台。
当然,自媒体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分析,时间将会给出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