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开家长会,昨天从好巧看到一篇相关文稿。其实,对于不善言谈的我来说,这样的社交也是负累。
好佩服别人的逻辑,她把家长会,罗列为三个版块,也是家长的主要诉求。一: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二: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三:家长能做什么?
作为老师,其实对家长会也会抵触。感觉满腹心肠,说不尽,道不明。老师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们好,孩子们都好。
家长会的时间是有限制的,对方都不是闲人;话术也要讲究,不能一味的狠批,一味的夸赞;重点要抓好,不然就是闲扯。可我还不清晰,到底该说些什么?
我是什么样的人?严不足,爱有余。其实小孩子的敬爱界限不是那么明朗,没有足够的原则,不成规矩,不成方圆。
孩子们更是千差万别,有的自制力高,学业优秀,课堂课后表现一流,就是大家公认的优生。有些孩子天资聪颖,顽皮些,成绩忽左忽右。还有些孩子,纯粹的天真可爱,懵懂,不知努力,不会努力。
家长呢?很难具体了解,个别交流中了解部分。可大多数孩子就是家长的缩影,要求进取的家长,自然有上进心强的孩子。
想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往高层次发展。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大多数的孩子,前四个需求都不欠缺,那应该大胆的追求自我的实现。可问题是,孩子多数不知道自己该实现什么。老师的期许是什么?家长的期许是什么?孩子们自己的期许呢?有时候我们是要给自己定目标,不然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往哪多使点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