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弈论的故事:
1965年,普林斯顿校园,一个憔悴的中年男人像“幽灵”般四处游荡。
他目光呆滞,胡子又脏又长。但在凌乱外表下,还是能看出曾经英俊的脸庞,加上1米85的高大身材,可以想象出年轻时的魅力模样。
很少人知道这个疯子是谁。
30岁以前,他被誉为“孤独的天才”,22岁就取得普林斯顿博士学位。
30岁以后,他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疯子,因为幻听幻觉两次进入精神病院。
在此后的漫漫岁月,是他的妻子不离不弃,用一生陪伴他与命运进行博弈,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走出疯癫,收获了自己人生的挚爱和均衡。
199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所提出的博弈均衡定理,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石,更成功打开了博弈论通往各个学科的应用大门。
——他,就是约翰·纳什。
如果说人生真是一场游戏,那博弈论就是玩好这场游戏的最强武器。(不是开玩笑:)
博弈论的英文原名就叫“Game Theory”(针对游戏的理论),经济学家用它作为标准分析工具,生物学家用它来理解和预测进化结果。
而我们,却可以用它来制定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准则和策略。
(比如:如何跟抠门老板讨价还价,如何防止职场采坑,对抗腹黑小人,该不该结婚,和谁结婚,甚至预测谁会在“创造101”中胜出等~)。
如何get到经典而实效的博弈技能,将理性思维能力进行实战应用?
以下,进入正题。
博弈的本质是一种策略思维,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次进阶。只要面临决策和行动,就会有博弈。它在交际、谈判、合作、生活、政治等各方面均发挥着潜移默化又举足经重的作用。
抛开容易让人打瞌睡的数学公式,我们只需牢记博弈技能的4个基本步骤:
——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即结果导向,一定要从最终的目标出发,倒推采取行动(高手永远是盯着目标做事,而非只盯着事情做事~)。
——优势策略,直接照办。如果只有两个选择,而其中一个选择的最差结果无论如何也要好过另一个选择的最佳结果,那就直接照办。就是只跟自己比,而不用跟别人比。
——劣势策略,逐步剔除。如果面临多个选择,且没有明显的优势选项,那就采用逆向思考跟排除法,一步步剔除最差选择,简化可选项(答案往往在简化后就会出现)。
——寻找均衡,实现共赢。最后一定要找到一个均衡,即各个参与者的行动都是对别人行动的最好回应。博弈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寻找共赢,从而避免陷入“我以为他以为我以为……”的死循环。
接下来就让我们以三个现实生活栗子来练习这种策略思考方法,这三个例子也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典型博弈类型:
一、走出囚徒困境
最经典的博弈案例当然是囚徒困境,但庆幸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机会蹲牢房,所以这里举个现实生活版的“囚徒困境”变形栗子(暂且就叫“碎钞机困境”吧:)
你和隔壁老王家的小孩都在同个班(存在学习上的竞争关系),现在考虑要不要报补习班:
两家都报——父母花钱,孩子受苦;
自家报了,老王家没报——虽然花钱,但孩子可能因此成绩突出;
自家没报,老王家报了——不花钱,但孩子可能就输在起跑线上;
两家都不报——父母不花钱,孩子也不受苦。
有趣的结果来了。如果老王不报,你家最好的选择是报;如果老王报了,你家最好的选择还是要报。所以无论咋样,你最好的选择都是要报(优势策略),真的跟隔壁老王没关:)。
但当两家都报时,结果却是形成恶性竞争循环,不但烧钱,还不断给孩子增加负担(无效均衡)。相比之下,两家都不报才是能够一起愉快玩耍的最好结局。
这就是典型的博弈思考方法,当然,我们现在也知道几种策略解法:
1.以牙还牙策略
可以简单归纳为“清晰、善意、报复、宽容”四大要素。首先跟老王建立清晰的君子之约,约定好大家都不报;然后以信任为基础进行善意合作,如果都不违约则相安无事;但如果老王违约了,那你也违约,给予报复;不过等孩子上完一期课程后,主动退一步,跟老王重新约定大家都不报,如此多轮循环。总的来说就是以宽容跟信任心态主动寻求合作,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2.施加外部影响
通过引入外部第三方力量进行强制干预。这几年政府持续出台“减负政策”,遏制校外补习机构,就属于这种做法。当然,最本质有效的做法还是改革高考(相当于直接改变博弈结果),不过那又属于另一个很大的问题了,不在探讨范围内。
二、采取策略行动
囚徒困境属于典型的同时行动博弈,还有另一类叫序贯行动博弈,也就是按照先后顺序展开行动。还是举个栗子,就以如何跟抠门老板“讨价还价”为栗吧:)
老板突然有天笑吟吟地过来拍着你的肩膀说:“小王,最近大环境不好,公司不容易,要辛苦下,多干份活……”。
你内心瞬间石化,抠门老板已经两年没给涨薪,现在还要“996”。
有趣的结果又来了。这件事表面上老板已经完全掌握主动权,是接还是不接,又该如何接招?
其实不用慌,这就是典型的策略行动:由于存在先后顺序,还是可以通过操纵策略拿回主动权。你要考虑的不外乎工作强度和薪资两大因素,有几种策略解法:
1.无条件行动
只要存在先发优势,就可以采取无条件的先行动。老板的先发优势是“大环境不好”(潜台词:你不敢辞职);而你的先发优势正好应该是:赶紧找到工作强度和薪资都更适合你的下家,直接跳槽走人。
2.威胁
抛出有条件的反应规则,从而达到遏制对方的行动,保持现状的目的。如果你不愿接受的只是加班,那就向老板发出威胁:因为家庭原因之类balabala…如果要加班,可能承受不住,只能跳槽。
3.许诺
抛出有条件的反应规则,强迫对方如你所愿地行动,从而改变现状。如果你更看重的是薪资,那就正好抓住机会,向老板做出许诺:一定加倍努力,不负重托,但希望薪资能有所增长…。
无论采取哪种行动,关键是要先想清目标(向前展望,倒后推理),切莫只是傻乎乎接受剥削,而不去主动改变。这就是博弈论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现实生活的过程。
三、不按常理出牌咋办
最后还有一类博弈类型,叫不完美信息博弈(没有可供推理的完整信息)。我们最怕遇到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因为不按常理,就没法用正常逻辑去预测行动。
特朗普便是这一类的典型例子(深谙博弈之道~),当然真遇上了也不用怕,也有策略解法:
1.见招拆招
观察对方行动,不断修正可信度,从而采取最优行动。就是小步前进,逐渐试探,从而保证在风险可控下,摸清对方的底线和真实意图,最后比的是谁更有耐心和底气(我国的贸易政策大概是这个打法~)。
2.边缘政策
故意创造一种让对手可辨认的风险,让结果变得不可控。就是有意让形势变得有点难以把握,让对手心里承受不住,知难而退(疯子也怕遇到疯子~)。
生活中无处不博弈,或者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场一环扣一环的漫长博弈。
生而为人,我们永远无法避开的就是“竞争”与“合作”。博弈正是通过寻找最优解与均衡,帮助我们在竞合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最佳策略行动。但需谨记,博弈最重要也最难的准则其实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从对方位置考虑问题,即使观点可能有所不同。
:)还有福利,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博弈论”,带你《一张图了解“博弈论”》
The End~
P.S.:纳什提出来的均衡定理被称作“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博弈均衡,即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通过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
P.SS.:“囚徒困境”原型是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在坦白与抵赖进行选择的一种特殊博弈。
P.SSS.:本文重点参考奈尔伯夫和迪克西特教授的策略思维原则模型(详见《策略思维》),结合我们自身实际应用得出,案例皆为原创,若有专业偏差请见谅。
认知领域Knowin
公众号ID:RenzhiKnowin
一群极致的知识极客,跟我们一起,探索发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