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妇人,去寺庙拜见一位上师。
这位妇人在生活中有很多的苦恼和困扰,见到上师后,她向他哭诉自己生活中的不满。
妇人说:“上师,我非常爱我的家人,我的父母、丈夫和孩子。可为什么每次跟他们沟通和交流一些事情的时候,彼此之间都会有很多相互不理解的地方,即便是这件事情其实是为他们好,而过程中说话的方式和语气都让人很不舒服,以致于虽然爱他们,也希望他们能够获得幸福,却总是以吵架或者沮丧收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上师听后,说到:“因为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妇人听了,非常的惊讶!
上师继续说:“爱就是奉献,奉献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而你的爱是有条件的,是需要回报的。”
妇人留下了眼泪,默默的记住了上师的话。
回到家中,妇人在和家人相处时,时常会觉察到自己那份有条件的、需要回报的爱。对年迈的父母,爱变形为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希望父母不要为自己操心,希望父母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不要放在心上。对丈夫,原本是爱他,可是希望他也同样的爱自己,希望他下班后能全心全意的陪孩子,好让自己得以休息,希望他能在生日的时候记得给自己送礼物,希望他能跟自己多聊聊天,太多太多的要求了。对孩子,爱变成了要求和规定,在各种各样的要求中都包裹着一个爱的理由,但也化身成为正义的理所应当的要求和规定。
带着这样一份觉察,妇人沉默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呢?
在此后的做法中,妇人尽量避免带着希望和要求去和家人相处,但也还是避免不了进入原有的模式:“我爱你,但是我希望你……或者我爱你,但是我要求你……”
后来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妇人悟到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妇人的丈夫回到家,总是要看手机,经常问他的时候,他就是因为工作回信息,也并非是在玩。对此,妇人经常会很生气。
有一天,妇人决定跟自己三岁多的儿子讨论这个问题。于是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说:“儿子,我问你,你喜欢爸爸看手机这个行为吗?”
儿子说:“不喜欢”
妈妈说:“那怎么办呢?”
儿子说:“我会跟爸爸说,请他不要再看手机了”
妈妈:“可是妈妈已经说了很多次了,爸爸还是在看手机啊?”
儿子说:“那我再去跟爸爸说一下!”
后来,儿子果然跑去跟爸爸说:“爸爸,请不要再看手机了,陪我玩吧!”
爸爸说:“儿子,爸爸在忙,再给爸爸五分钟时间,回完信息就跟你玩!”
过了很久,爸爸还是在看手机,妇人心里已经生气了,回头看看儿子,他正在爸爸身边若无其事地玩着,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妇人,继续等待,直到爸爸放下手机,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了。然后爸爸跟孩子在床上玩游戏,而孩子也很开心的跟爸爸玩,丝毫没有被之前的事情影响。
那一刻,妇人明白了,孩子是无条件的爱着爸爸和妈妈的。即便是爸爸妈妈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做得不对的地方,孩子都是会很开心的继续爱着爸爸妈妈的。
想起一个相互打分实验,参加试验的对象是一群五六岁左右的孩子和孩子妈妈。满分是100分,妈妈组给出的分数是70分、80分或者是90分等等,也给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孩子做的不好的事情或者有待改善的地方。孩子组给出的打分却是这样的:100分、100分、110分、120分等等,他们知道满分是100分,却还要给妈妈打更高的分数,没有什么原因,就是爱妈妈呀!
妈妈们都流泪了!
我想,这就是无条件的爱吧……
无条件的爱,就是爱着你的一切,爱着你的所有,而没有但是,没有要求、没有因为你爱我所以我爱你。
如果,我是说如果,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带着评判的带着要求的,那就根据父母的表现,给父母的爱打分,而父母的内心收到的是孩子的爱吗?
等到孩子大了,发现原来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学到的则是用有条件的爱来回应身边的人,来回应父母的爱,这样有条件的爱,往往不是和风细雨,说它是夹枪带棒也不为过,种下这样的因,收获的果则是妇人开头的生活。
向孩子学习,保护这份无条件的爱,而保护的方式,就是用无条件的爱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