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新时代国家规划体系如精密齿轮般运转,将长远蓝图细化为阶段任务,将顶层设计转化为地方行动。这一实践深刻揭示: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单点突破的独奏,而是全局统筹与地方特色同频共振的交响。当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与地方发展的“小落子”精准契合,方能激活区域经济的澎湃动能,谱写协同发展的壮美篇章。
一、全局为舵:在时代坐标中校准航向
国家规划体系如同巨型导航仪,将“两个大局”的时空维度投射于地方发展。从“五年规划”的阶梯式推进到专项规划的精准发力,中央以战略定力将长远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施工图”。地方则需以“全国一盘棋”的视野,在总体框架中寻找差异化路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的“全局性东西统摄局部性事物”,在当代治理中转化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西部经济增速持续领跑东部,区域差距逐步缩小,正是全局思维催生的平衡发展典范。
这种统筹艺术在历史与现实中交相辉映。从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到浙江“地瓜理论”,从宁德财政辩证观到上海战略定位论,一脉相承的智慧在于:既跳出一域看全局,又立足全局谋一域。当福建将自身置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两岸融合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便转化为开放格局的裂变效应——厦门经济特区40年GDP年均增长13.8%,形成涵盖自贸区、金砖基地等多层次的开放体系,正是全局思维催生的区域蝶变。
二、特色为桨:在差异竞争中激发动能
全局统筹并非整齐划一,而是为地方创新保留战略空间。福建的实践印证了“得其大者兼其小”的辩证法:数字经济规模领跑全国,海洋经济实力雄厚,绿色经济异军突起,这些特色产业既服务于国家产业链升级需求,又成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在“双碳”目标下,福建布局海上风电、核能等产业,既推动自身产业结构优化,更为全国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彰显了“一域之能”与“全局之需”的完美对接。
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本质是资源禀赋与战略机遇的化学反应。福建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局限中突围,依托多区叠加政策,将经济特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载体转化为发展势能。这种转型启示我们:当地方能精准解码国家战略需求,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便能从“追赶者”蜕变为“排头兵”。厦门的开放格局演变、宁德时代的新能源突破,无不是特色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结晶。
三、知行合一:在动态平衡中开创新局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交汇点,福建的探索提供了三维坐标:新发展理念是贯穿发展的红线,要求以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升级,以绿色引领新兴产业布局;战略定位是锚定方向的罗盘,需将自身发展嵌入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在两岸融合、改革开放等领域打造标杆;重大任务是落地生根的抓手,通过“一市一试点”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等举措,将规划蓝图转化为发展实效。
这种知行合一的智慧,体现在对“时”与“势”的精准把握。当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双循环格局形成历史性交汇,福建以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为支点,既承接国家科技突破任务,又培育未来产业增长极;当“双碳”目标与生态优势相遇,福建在绿色低碳领域超前布局,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这种动态平衡的艺术,正是高质量发展从规划图走向实景画的关键。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从国家规划体系的顶层设计到地方特色的创新突破,从区域协调的战略布局到产业升级的精准发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在全局与局部的辩证运动中不断拓展。当每个区域都能以“国之大者”为镜,以特色担当为笔,必将在服务全局中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共同奏响新时代壮丽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