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给孩子建立规则的两点看法。
规则只有在涉及两个及以上的人的时候才有意义。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简单地说,为什么你不能侵占我的私有财产?因为那样我会感觉很痛苦,绝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有相同的痛苦感受,所以大家达成共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什么要设立交通信号灯?因为我们都需要安全放心地通过路口,交通信号灯维护了大多数人的感受。 孩子违犯规则时,大人要说出真实感受。规则也要有弹性,要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要以对孩子有利为前提,要以爱孩子为前提一亲情大于技能。
1、孩子违犯规则时,大人要说出真实感受。
这些规则大家都明白,可为什么有些人还是会违反呢?很明白的规则,并不能保证被遵守,这也是父母发愁的地方。有时候,规则讲了几十遍了,孩子也表示明白和同意了,但还是时常违反。比如孩子进大人房间不敲门,大人不满,于是告诉他:“进门之前先敲门是基本的礼貌,我说请进,你再进来。”他好象听懂了,但下次还是不敲门,大人又讲了一遍,照旧,最后只好直接跟她说:“你这样突然闯进来,我不高兴!”孩子恍然大悟,以后每次都很开心地敲门。
在此之前,大人只是教给他规则,这个规则和他的感受是割裂的。而大人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后,他出于对父母的爱很自然地愿意维护大人的感受,轻松自在地遵守规则。
2、规则有弹性,要考虑具体情况,孩子能更好地接受。
我们所说的规则的弹性指的是在家庭规则和情感之间,我们更应该考虑是情感。家长让孩子理解规则、接受规则,但是更需要让孩子知道,家是他最温暖的地方。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去接受、适应规则。如孩子脚伤了,你不能再让他去跑步(规则定每天跑)。如果孩子今天心情很差,或者很累了,我们是不是还要坚持让孩子把玩具归位呢?如果我们相信孩子,可以陪他归位,甚至可以帮助他归位。父母要考虑到孩子当下的状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承受能力,承受范围,有弹性地建立规则。

